贵州文化老人丨曾经沧海暗 目下碧天明——《桐梓当代诗词选》序
当我仍还沉浸在获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桐梓历代诗集成》那恍然如对故人的愉悦中,娄义钊同志又将洋洋大观的《桐梓当代诗词选》书稿见示。翻着这刊有桑梓62位作者近2000首诗词曲作品的厚厚一摞打印件,不禁好一阵狂喜,绵延数日犹有欢心。我真为家乡有这么多诗作者涌出而高兴。
桐梓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土,历代诗人辈出,诗作宏富。自盛唐时,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和晚唐的那位被李商隐赞为“雏凤清于老凤声”的韩偓贬为荣懿尉后,似乎李青莲豪放雄浑的高歌和韩冬郎缠绵深沉的吟咏,便与桐梓的诗歌创作风格紧紧缠裹胶结在一起。从现在能见到的明清鼎革之际的傅尔玄到清代的李晋、梁宗鲁、赵旭、令狐堃,近代的侯树涛等等留下的作品中即可寻觅出蛛丝马迹来。而创作题材又无一例外地继承了杜甫那种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尽管风格有别,语言异趣,但都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家国大事上。给后人留下了一批折射出时代历史影子的不朽作品,使我们今日的读者仍能触动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为国家的不幸、作者的偃蹇而感慨万千。
这个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桐梓的诗人,为桐梓的诗人们继承和发展。
说到桐梓诗歌,我非常欣赏当年郑子尹序赵旭《偃饮轩诗钞》中的一段喻语:“余尝过桐梓,观大娄山经其东南,曾盘崔嵬,蹙地隐天,草木烟云,郁郁苍苍,绵数百里,莫测所蕴积,意其穷深雄阔,塞明裂坤,他尊五岳之气,必有负玮抱者,或外来,或本产,出其精芒光焰,歌啸恣肆乎其间,然后与兹山相称。”一翻开《桐梓历代诗集成》,便足以证明柴翁先生此话绝非虚言。
郁郁苍苍,穷深雄阔的大娄山是桐梓的命脉,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桐梓诗人。孔尚任曾言:“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得其云霞则灵,得其泉脉则秀,得其冈陵则厚,得其林莽烟火则健。凡人不为诗则已,若为之,必有一得焉。”(《古铁斋诗序》)今读《桐梓当代诗词选》,东塘先生所言俯拾皆是。
比如得其云霞泉脉者如:
东风入圃扬高韵,李绿桃红吐彩霞。
——娄义钊《老年大学诗词班任教有感》
所欲从心知日短,为仁由己觉心宽。
——罗光彩《日短天宽》
千古诗文称两两,寸心际遇掂章章。
——李思明《欣览〈桐梓县志〉及〈史志林〉》
一片桃林花织锦,归来衣袖亦留香。
——叶荫郊《访长治工程马千坝苗圃时值桃园花盛》
南溪春水暖,满载一川诗。
——舒凤鸣《娄岭采风》
喜借祥和瑞降日,诗擎“二为”五千篇。
——徐绍卿《〈播韵〉运生》
与君共赏奇峰秀,一曲清歌下渝州。
——成佑贤《放舟羊蹬河》
谁言风韵少?红叶可题诗。
——赵光华《老树红叶》
惯闻湿柏清香味,熟弄犁锄备早耕。
——张振波《腊月农家乐》
大地情融小井水,叮咚一路向东流。
——梁隆炎《春临》
多情应数春分雨,善解田家盼水心。
——陈显达《春分雨》
田头地角两三首,聊慰今生翰墨缘。
——谢宗龙《诗缘》
又如得其冈陵、林莽烟火者如:
天地奇谈来洗耳,人间侠骨此分香。
——娄义钊《漱石》
未缀诗书堪健脑,常从劳动且强筋。
——罗肖彩《老趣》
三千韵律扬公道,播撒文明缀九州。
——罗茂录《祝〈播韵〉创刊四周年》
魂系神州肝胆照,雄关开道筑诗坛。
——徐绍卿《情愫》
娄山老骥昂然啸,振鬣奋蹄兴尚酣。
——舒正昌《桐梓县诗词楹联学会成立感赋》
胸罗大块融翰墨,掌驭新材见抒机。
——舒楚泉《贺桐梓县诗词楹联学会成立暨〈播韵〉创刊五周年》
品味着这样的诗句,恐怕谁也不会料到,这些诗的作者竟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才涉足古典诗歌学习和创作的。他们大部分是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县老年大学学员,在娄义钊老师等人的组织带动下,短短几年就取得了这样丰硕的成果,真让人艳羡不已!
《桐梓当代诗词选》中,多数作品继承和发扬了桐梓历代诗歌作品切合现实,有感而发的优良传统。直面人生,真实纪录眼下社会现实,敢于径摅胸意,褒贬分明。题材广阔,虽然造境深度不一,观察切入点各异,但强烈的爱国热情涌现于笔端,则是其共同的特色。尽管有些作品无可回避地暴露了艺术情感的粗糙和艺术语言的生硬浅率,但风骨棱棱,凛凛正气却让人耳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作者介绍:
王道常,1948年生,汉族,贵州桐梓人。曾任遵义市文联常务副主席,现任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其国画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国画《春晓》《春风神州万类苏》《秋馨》《荷塘写生图》《秋艳》等收入或发表于国内专业画册、画刊。代表作有《彤阳明月楼诗存》《碧云诗抄》《俗居斋寐语》《题画诗录》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