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科技之星】个人展播-毕节篇丨科技创新 巾帼风采

2024-12-27 16:56

展巾帼风采,聚科技力量

攀科技高峰,绽魅力芳华

贵州省妇女联合会&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

陈坤菊

金沙县农业农村局

作为农艺师的陈坤菊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主要负责金沙县酒用高粱产业和农业企业培育工作。2021年参加省级科技特派员,2022-2023年参加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

2010-2013年参加高粱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获贵州省农业丰收三等奖;2018-2019年,为探索有机高粱分带种植,创新以优质良种运用、分带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耕地地力培肥、小型农机具配套等为主的有机高粱分带栽培技术模式,该模式推广获贵州省农业丰收三等奖;同时还开展酒用小麦试点种植及酒用小麦品比试验;参加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种植技术模式推广应用。

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玉米新品种“新中玉667“及“黑糯68的选育,并获得贵州省品种审定证书;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开展玉米新品种“新中玉3198”选育及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酒用糯高粱新品种“红粱丰1号”良种繁育及配套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玉米新品种”新中玉4“产业化技术应用推广。

五年内重要科技成果:

1、参加《玉米新品种新中玉4号产业化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

2、参加《酒用糯高粱新品种“红粱丰1号”良种繁育及配套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

3、参与《贵州省骨干玉米自交系改造项目》。

付正仙

威宁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付正仙,高级兽医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履行职责,不断加强自身职业修养。她参与多项项目,如《贵州省牛羊产业高值化配套技术集成应用与科技帮扶行动计划》项目、《提高贵州黑山羊养殖效益的成果应用及推广》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贵州黑山羊生态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均顺利完成验收。2019-2021年度参与的《贵州山地草畜种养循环模式创建与应用》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2022年贵州省激励农技人员创新行揭榜挂帅榜单,付正仙山羊团队《山羊种质提升与创新利用》考核为优秀团队。2022年贵州省激励农技人员创新行动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肉牛高效养殖技术服务》考核为优秀人员。

自2021年开始,她指导全县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并完成信息上报,累计推广牛冻改 5.722万头;推广杂交猪77.8万头,推广良种禽154.02万羽;推广意蜂0.45万群;羊鲜配改良2.5395万只。

付正仙还参与了威宁县养牛家庭牧场建设推广示范工作,在双龙镇等20余个乡镇指导建设肉牛家庭牧场1500余家,参与前期情况调研、方案制定、技术指导、项目验收等工作。

五年内重要科技成果:

1、2019-2021年度参与《贵州山地草畜种养循环模式创建与应用》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2、2023-2024年主持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肉用绵羊系列高效繁育技术在绵羊新品种“贵乾半细毛羊”上应用与示范》。

罗光艳

黔西市人民医院

从医二十多年来,罗光艳始终保持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勇于担当的工作态度,个人曾多次荣获医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室负责人”荣誉称号,2019年8月获得毕节市第一届“最美医师”荣誉称号,2022年获得“毕节市首批拔尖人才”荣誉称号等。

作为消化内科主任,她始终心系患者,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时刻不忘医者初心。作为科室管理者,她不仅要全方位管理科室,还要完成胃、肠镜检查和内镜下的各种手术治疗,尽职尽责用心完成每一次检查及治疗,极大地提升了医院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率,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和好评。

罗光艳先后在省内外知名医院学习,任贵州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毕节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医疗质控中心专家组委员、黔西市消化内科专业医疗质控中心主任,多次承办毕节市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会议。在专业领域完成多项业绩成果,论文10余篇,专著2本,新型专利6项,参与编写毕节市质控标准1本,完成厅级科研1项。率先在黔西市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内镜下异物取出、内镜下止血(食管、胃底静脉 曲张硬化术及组织胶注射术)等项目,其中内镜下止血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等三、四级医疗技术的成功开展, 实现了更多“从0-1”的突破,为患者提供优质、精准、便捷的诊疗服务。

五年内重要科技成果:

1、“一种消化内科用清洗机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一种消化内科用通便器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3、2024 年主持开放课题:恩替卡韦对慢性乙肝及乙肝 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观察。

马金萍

毕节市农业科学院

马金萍,毕节市管专家、高级兽医师,持有全国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第六届贵州省级“千层次”人才,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经毕节市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计划,于2015年2月15日引进到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工作。

工作期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星火计划子课题1项,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贵州省动植物育种专项1项,贵州省科技创新券项目1项,主持毕节市科普项目2项。参加国家、省、市级项目课题2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获得专利6件。根据《贵州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相关规定,从2015至今以贵州省“三区”科技特派员的身份自愿服务赫章县威奢乡大寨村,哲庄村,边沿村、坪子村、还山村养殖(场)户等。在2020和2021年度,因为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表现良好,贵州省科技厅年度考评为优秀等次。

两年时间帮助贵州新乌蒙生态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协调项目6个,获得资金340万元。开展科技养羊、疾病防控、饲料开发等方面技术培训14次,发放相关资料2500余份,培训1000余人次。发表论文7篇。发放种羊帮助20余户贫困户发展养殖。组织实施省科技支撑项目2项,获得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依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绒毛羊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科研工作。在大方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培育建设科技示范养殖场10个。开展技术培训30余次,发放相关资料3000余份,培训1600余人次。开展技术咨询300余次,解决技术难题180余个,帮助10户贫困户脱贫发展产业。科技项目申报10个,知识产权申报5个,发表论文10篇。

五年内重要科技成果:

1、国家星火计划子项目《高寒山区疫病防控及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集成示范》,负责项目全面实施;

2、贵州省创新券项目《贵州黑山羊高效健康配套养殖技术服务》,负责项目全面实施;

3、主持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育种专项项目《考力代绵羊选育与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负责项目全面实施。

邱炼

毕节市中药材技术服务站

邱炼,毕节市中药材技术服务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同时也是百里杜鹃管理区省级科技特派员,她带领经作科技特派团全力履行科技特派员的职责,2023年带领团队共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297天、开展技术培训617人次、解决技术难题13个、培养致富带头人15人、开展新技术推广24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18项、帮扶经营主体15家、带动农户216户,建成新品种示范基地42个1230亩,辐射带动种植2000亩。

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仁和、黄泥乡、沙厂、百纳等乡镇村级专业合作社共同谋划申报项目4个,深入各乡镇开展山玉、马铃薯种薯、大豆、天麻、食用菌等新品种高产高效种植示范1230亩,辐射带动种植2000亩;深入开展天麻、冬荪、木耳、蜘蛛香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天麻引种试种试验10亩(引进了国内主产区贵州、云南、陕西等地的红天麻、乌天麻、绿天麻开展试验),其中,无性繁殖试种试验4亩,有性繁殖试种试验6亩。开展天麻区域试验11亩,2023年6月采用“三下窝”栽培方式完成1亩花粉种的栽培,8月完成10亩区域试验菌材培养。落实玉米种子200斤,长效复合肥2吨,开展玉米示范基地50亩试验示范和80亩蜘蛛香栽培任务玉米测产山玉16号平均亩产量达989公斤,山玉13号平均亩产量达998公斤,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切实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2023年,她积极主动邀请中国菌物学会天麻粉会赴百里杜鹃召开第二届第二次理事会议,从天麻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研讨如何推动百里杜鹃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百里杜鹃天麻产业在品种培育、精深加工、旅游带动等方面提供支撑;11月8日在第三届天麻节上,主动邀请云上乌蒙、花阡陌、懂草堂等公司赴大方县展示展销天麻系列产品,推动了百里杜鹃中药材既种得出也销得好。

五年内重要科技成果:

1、作为第一提笔人,撰写了《毕节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黔六味”道地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主持6个项目,项目总投资1.8084亿元,中央资金3022万元;

3、2024年4月,获国家农影中心乡村振兴赋能计划先锋人物。

王海玲

毕节市农业科学院

王海玲作为高级农艺师,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中药材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技术咨询与指导。先后参加实施并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植物类中药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喀斯特山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省长资金项目《赫章桃叶型半夏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院地合作项目《玛珈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赫章半夏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濒危药用植物金铁锁优良种源鉴选及GAP关键技术研究》,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星火类)《果药套种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半夏优良资源及配套高效生成技术示范推广》,市科学技术项目《半夏黑麻芋种源繁殖配套技术研究》《药用植物半夏选育研究》等10余项。

她主导的项目“夏秋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集成推广”获省农业丰收二等奖1项,“中药材半夏高产优质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获省农业丰收三等奖1项,“喀斯特山区道地中药材半夏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获毕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1年参与编制《贵州道地药材半夏规范化生产技术》列入《贵州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2022年主持认定半夏新品种“赫麻芋2号”,参与认定半夏新品种“赫麻芋1号”;2023年主持编写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赫章半夏栽培技术规程》获得发布。

2023年为赫章县平山镇济森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获得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天麻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天麻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基地85.6亩,经专家测产,商品鲜天麻产量12.36kg/m2,经检测43项样品指标,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和二氧化硫残留量均未检出或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范围内。按鲜乌天麻56元/kg,亩产27686元(每亩按40平方米计),面积85.6亩,产值237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五年内重要科技成果:

1、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半夏优良资源及配套高效生成技术示范推广》(黔科合成果[2019]4323号);

2、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项目《贵州省中药材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任务书》;

3、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马铃薯油菜素内酯信号激酶基因StBSKs 抗旱性的调控机制研究》(黔科合基础[2018]1402)。

杨晓风

大方县农业农村局

自参加工作以来,身为高级农艺师的杨晓风一直服务基层,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主要从事全县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及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推广样板点的技术指导服务、实施方案编制和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三农”工作,多次主持或作为主要负责人实施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防灾救灾项目、绿色增产增效示范项目推广、优质特色杂粮项目推广、玉米单产提升项目科研课题、方案起草、规划编制等工作。

她主持完成了“2017-2018年大方县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省级)项目实施,示范推广面积5300亩。通过市级验收;主持“2018年大方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省级),实施并通过市级验收;主持“2018年大方县芸豆优质特色粮食产业发展专项项目”(省级),实施并通过市级验收,大方县理化乡作为2018年芸豆特色粮食产业发展示范专项示范区,连片示范净、套作芸豆3021亩,比非项目区分别增产13.41%,实现绿色防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增产增效;主持“省级2019年大方县鲜食玉米优质特色粮食产业发展专项项目”(省级)大方县黄泥塘镇示范推广鲜食玉米2218亩,加权平均亩产达到1117.46公斤,年产优质鲜食玉米2478.8吨,示范带动了大方县鲜食玉米的发展;主持2023年大方县粮食(玉米)单产提升行动项目,在马场镇示范推广玉米单产提升10363.09亩,其中核心区百亩样方平均亩产达912.56公斤,刷新大方县历年的玉米高产记录。

五年内重要科技成果:

1、2020年4月参与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组织申报的“贵州省水稻配方施肥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荣获2016-202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2、2021年1月18日获得贵州省农业农村厅颁发“农业丰收奖”三等奖(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张素杰

威宁县山地特色农业科学研究所

张素杰,高级农艺师,2020年10月以来就职于威宁县山地特色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玉米、马铃薯、荞麦等作物的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等工作。她是2021年贵州省科技特派员、毕节市科普专家团成员,同时也是威宁县2022年和2023年激励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技术专家服务团成员。

她参与编制发布多项地方标准,如《地理标志产品 威宁白萝卜》地方标准(DB5205/T 4-2020)、也参与编制发布多项地方团体标准,如《威宁洋芋 质量标准》(T/GGI 110-2022)等。同时还参与了多个项目,如《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配套在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威宁苹果省力生态化栽培技术示范》《马铃薯疫情、草地贪夜蛾防控》等。

发明专利《果园滴灌系统》《一种轻便的半自动营养坨制作》《一种便捷采果器》。

近年来,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威宁县白萝卜优质栽培技术》《马铃薯威芋5号脱毒种薯扩繁技术》《威宁低热河谷区域鲜食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初报》等学术论文10余篇。

五年内重要科技成果:

1、国家发明专利《果园滴灌系统》;

2、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轻便的半自动营养坨制作》;

3、“亘白玉5号”玉米品种审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