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陈若利:“五谷杂粮”里生命的力量与美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五谷杂粮”里生命的力量与美1
00:00 / -
“五谷杂粮”里生命的力量与美2
00:00 / -
“五谷杂粮”里生命的力量与美3
00:00 / -
“五谷杂粮”里生命的力量与美4
00:00 / -本期主题:“五谷杂粮”里生命的力量与美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5年成立,陈若利1986年考入学习绘画。
夏炎说:“第一次见陈若利的画,应该是在10年前学院举行70周年校庆的画展里,半开的卡纸上用排刷很利落的塑造出些中年男人全身像,颜料用的是丙烯,画面倾向具象表现,色彩饱和度压得比较低,暮沉沉的灰色隔绝了现实,让你觉着这些个中年男人是虚晃意境中的虚拟角色,虚晃着但一定对现实有所染指。”
本期领读者:陈若利 贵阳化纤厂艺术区艺术家
陈若利,看起来非常和善客气的人,逢人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不似他的画,愣是阴沉沉的。
2020年发生疫情,应景之中陈若利画了一批戴口罩的人物。作品《头像·2020》系列之一、二、四、五中,大都是些眉弓紧绷、眼神焦灼的人物。
陈若利就读贵州师大艺术系油画班期间,在绘画语言上受年轻老师的影响比较多,这些老师皆是从美院刚毕业几年,正值有强烈艺术理想的时期。陈若利一直使用现代性、实验性的绘画语言进行创作,与大学时期的学习习惯与知识储备不无关系。
2018年《米记》系列作品完成,陈若利比较正式且系统地借助米粒阐述了自己隐藏的情感。在微观视觉中关注自我现实的异化,成为他最新的作品内核。陈若利多年前辞掉老师工作,靠卖米生计,米粒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生存符号。在《米记》系列中,作品的色调依然是他惯用的重色系,熟褐色的基调上泛着一层冷灰色调,在某些造型的边缝中会透出细微条状的透底的亮暖色,给沉闷压抑的画面带来了呼吸。米粒的画法恰到好处,捧在掌心里的一撮儿米,由薄薄的土黄基色构成的色块切割再切割,将大色块分割成小至米粒大小的色块儿为止,逻辑的绘制手法让画面看着不累赘。塑造米粒体积的高光是关键,硬是被弄出了接近米粒晶体状的油润通透的质感。《米记》系列之一、二中,手心米粒堆儿上有类似“五角星”、“四边形”的符号,《米记》系列之三、四、五中,手心米粒堆儿上摊积的是某种油、水渍,这些象征物都是基于符号表征的加量,纯粹的绘画语言上植入或链接上个人表述社会的观念,这是陈若利新的绘画方法。
陈若利还在持续绘画,这是人生给予他的最好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