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 | 《鲁迅日记》中的黔人事迹略——《且闿遗稿》选篇

2022-12-26 20:33

余自舞勺之年,即从乡先辈表伯赵恺乃康师受学先后五年。赵师亲炙于郑子尹之子郑伯更之门,对余讲授史汉及唐宋古文名篇之外,并以程春海传授子尹“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秦汉之书”,一语谆谆训示,授余以许氏《说文解字》一书,令余逐字研习。

——杨祖恺

《鲁迅日记》中的黔人事迹略

《鲁迅日记》,我读过1951年上海就手稿影印出版的原稿本,又读过《鲁迅全集》中的横行排印本。他的日记,从1912年至1936年,他在北京和上海住得较长,其中还到过西安、广州、厦门等地,基本上是逐日所记,只有1922年部分,因手稿失落付阙。

鲁迅日记的笔调,是非常简明扼要,所接触的以文化教育界的人士最多,但属于贵州籍的则很少,而且日记中记载的人,有许多是称号不称名,到今天又已六七十年了。特别是贵州籍的人士,有的如不加以考证和介绍,此后知道的人会更少。因此我在重读《日记》以后,将其中提及的贵州人士的情况,逐一介绍,以供贵州史志界同志作参考。

毛子龙

《鲁迅日记》载:“癸丑年一九一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晚,伍仲文招饮,以饯张仲素赴长江一带视察法政校也。同席有王君直、钱稻孙、毛子龙……”

“乙卯年,一九一五年正月十六日……晚约伍仲文、毛子龙、谭君陆、张协和五人,共宴刘济舟于劝业场玉楼春饭店。”

“一九二O年,九月二十六日……夜寄毛子龙信。”

按以上日记中所提到的毛子龙,是贵州遵义人毛邦伟的字。毛的父亲,在清代光绪初年以贡生在遵义湘川书院任教职,为人诚笃俭朴,得生徒爱戴,但不幸中年病逝。其妻某氏因夫死后子女幼弱,家境困难,亦竟殉夫死去。所遗邦伟及弟妹等孤苦无依,嗷嗷待哺。幸当时地方人士,以举人蹇念典(字伯常,时掌管府城宾兴、棚田、保甲等地方事务的绅士)发起醵金为毛老师夫妇营丧葬,并代其分抚遗孤,邦伟得就读于蹇氏所设私塾多年,邦伟虽年少,深自奋发,力学业进,先补遵义府学生员,至光绪二十七年庚子辛丑并科举行乡试,以举人中式。光绪三十年以后,时留学日本学生渐多,邦伟早与蹇念益(念典堂弟)同塾读书,念益已先赴日本,在其函约鼓励下,邦伟即去日。入日本大学理化科求学,三年毕业,至宣统元年回国,以日本留学生参加廷试及格,以举人授内阁中书,任职于学部。入民国,学部改设教育部,此时鲁迅到该部,与邦伟同事,故常往还。民国八年(1919年)七月,邦伟奉教育部委任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民国十年十月再受委为该校代理校长,鲁迅亦在该校兼课,故与邦伟的交谊,是比较密切的。

又据1921年12月,北京教育部员司之薪请呈文一篇,刊载于当月18日的《北京日报》,呈文署名的共16人,列首名为吴震春,周树人(鲁迅)列第12名,毛邦伟列16名。文中说:“某等供职教育部,均历十年……频年俸薪积欠,不得已于十一月十四日起,各司科处一律暂行停止办公,以冀长官之反省……迄于十一月,对于僚属所请求,无维持之诚意。加以俸薪欠至半年……为此合词呈请大总统……即责成主管部从速勉筹的款,酌发欠薪……”同时《鲁迅日记》中在1921年就有多次记收某月半薪、收去年某月欠薪等条,可见当时教育部职员的苦况。而邦伟始终在教育部工作。民国十六年(1927年)一月女高师范改名为女子学院师范大学部,部令邦伟为校长,是年八月又改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聘邦伟为校长,后不久,邦伟逝世于北京。

邦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平日自奉简约,工作勤奋,为人和蔼诚朴,对遵义到北京负笈的学生,谆谆勉以努力求学,上进成材。其夫人亦系终身从事教育的教师,但无子嗣。和鲁迅的交谊达十余年。像他这样一生勤勤恳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默默贡献的老学者,是不可多得的。

桂百铸

《鲁迅日记》,“甲寅年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午后,同齐寿山、常毅箴游小市。乞桂百铸画山水一小帧。”

按百铸为桂诗成的字,贵阳人,清光绪四年(1878年)生,光绪三十年甲辰科乡试举人,次年清廷诏停科举,学校兴,并令举人、贡生等由各直省巡抚保送到京一体参加廷试,录取者以内阁中书或部主事等录用。桂氏得分学部任职,入民国改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科长,迄至民国四年,共住北京近十年,与贵州籍著名学者姚华同住京中莲花寺,过从甚密,志趣相投,共研书画诗词及金石声律音乐等,造诣深邃,时与鲁迅同在部内任职,即以山水画著称,为鲁迅欣赏。乞其作画,这在鲁迅日记中,颇为少见。不久,桂离部应任可澄之聘,入云南巡按使署工作,参加护国之役,任兵站站长及县长等职。后回贵州,任职于省长公署及黔军司令部及独山、息烽、惠水等县长,省文献征集馆副馆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省美协主席、省文史馆副馆长等。桂氏一生风流蕴藉,淡于荣利,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以书画琴棋音乐自娱,尤致力于文琴剧(即黔剧)的倡导与整理,终享高龄而逝。

孙垚姑

《鲁迅日记》:“一九二五年九月六日上午,孙垚姑来。”

按孙垚姑,即孙尧姑(垚为尧的古体),贵阳人,为贵州最早出外就学的女性之一。五四运动后,贵阳风气渐开,女生日益增多,孙氏以旧家闺阁女性,对封建婚姻不满,矢志求学自立。其兄留学日本习医业,回国后,赞许其志趣,力予资助,孙乃得入北京求学,勤奋自励,考入女师大国文科,受教于鲁迅,与许广平等为同学。日记中所记,当为孙氏以受业弟子对老师的访谒。孙氏后毕业于女师大在北京任教师,与贵阳人陈公鲁结婚。陈系北京工业大学毕业,曾任北平市公用局技术人员,但为人谨愿朴质,不好交际。抗日战争开始,华北沦陷,孙夫妇均避难回贵阳,孙在贵阳女子中学执教,生活艰苦,陈以技术人员任职于建设厅,因未展所长,郁郁成精神病状态,夫妇亦分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氏以老教师退休后病逝。

蹇先艾

《鲁迅日记》:“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七日……下午……朱大枏、蹇先艾来……”

当代贵州籍著名老作家蹇先艾氏,遵义市人,生于公元一九O六年(光绪三十二年)。蹇姓为遵义著名的书香世族,其曾祖李蹇臣于清道咸间,以举人任湘川书院讲席,与名儒郑珍、莫友芝等齐名,其后代在清末数十年中,科第不断,以进士、举人出身的六七人。清末变法维新后,蹇氏又有多人陆续负笈留学于日本等国,习政治、法律、科学等的亦有五六人。蹇先艾氏生长于这样的人家,所受的教育与熏陶,是有深厚的文学基础的。

他的父亲名念恒,兄先陶,均为清代举人,次兄先榘,以秀才留学日本,获奖赐举人任职于北京司法部,对他幼年的成长,都有一定的助力。他十三岁,即依次兄,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就读,毕业后,又入北平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毕业。时其堂叔念益,与梁启超、陈敬第等为纪念好友蔡松坡之死,募捐成立“松坡图书馆”于上海,后迁北京。蹇氏于其叔死后,继任馆中主任之职,兼在弘达学院教授中国文学史等数年。他自入师大附中之初,时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之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也以北京为中心而蓬勃兴起。他受到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又有文学素养,和校中的若干兴趣相投的热血青年一起,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成为五四后新文坛上著名诗人和作家。

抗战开始,他回到贵州,除文学创作外,任教于中学、师范及贵州大学中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政策、方针指引下,他更积极参加文学和社会活动,担任贵州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直至年高,才退任名誉主席及顾问、贵州省志编委会副主任等。

蹇氏早期的文学活动,除加入文学研究会以创作新诗为多,得到当时中国诗坛上的一些著名作家如徐志摩、闻一多、朱自清等的推重,其作品则散见于《北京晨报副刊》等多种报刊杂志。后来,《中国新文学大系·诗卷》中录其代表作。他还致力于短、中篇小说及散文的创作,先后出版的专集,如《朝雾》《还乡集》《离散集》《乡谈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新芽集》《山城集》等共计十余种,还出版有《蹇先艾散文小说选》及《短篇小说选》等。

蹇氏早期的作品,主要反映和描写家乡川黔等地的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当时当地的社会现象、风俗人情等内容。如他在1926年创作发表的《到家的晚上》和《水葬》两篇,即被鲁迅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卷》中,并在该卷导言中指出:“蹇氏与王鲁彦、许钦文、裴文中等的作品,用笔写出他(们)的胸臆,都是乡土文学……”因此,人称他是我国新文坛上的著名乡土文学作家,是比较恰当的。此外,他创作的反映各个时代内容的作品也不少。

《日记》中提到的朱大枏,是蹇氏在北京师大附中的同学和好友,四川巴县人,爱好文学创作,是颇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与他兴趣相投,交称莫逆。故当时以文学青年,偕访鲁迅。可惜后来朱氏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不多。

刘薰宇

《日记》:“一九二六年九月三十日,下午得郑振铎柬招饮……晚到消闲别墅夜饭,座中有刘大白、夏丏尊、陈望道、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叶圣陶、王伯祥、周予同、刘勋宇、刘叔琴及三弟……”。

按刘勋宇即刘薰宇,刘氏为贵阳人,民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他是民初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留学日本,在数学方面造诣颇高。他在北京高师读书时,与匡互生、周予同、周为群等同学,领导组织了学生活动团体,名为“同言社”。1919年,更扩大组织,广泛接纳会员,改名“健社”,不久又改为“工学会”,提倡工学合一。并出版《工学》杂志,进一步开展革命活动。不久,“五四”爆发,在匡的领导下,共同参加五四革命运动。工学会是当时著名的学生革命团体之一。1925年,匡互生到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后扩大为立达学园),刘氏亦为创办该校积极合作者,因该学园不设校长,只有一条校训: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强调身体力行,推行爱的教育。该校高中部增设逻辑学课程,其中的唯物辩证法一门,即由刘氏讲授。还成了“立达学会”,出版刊物。当时的文化界人士,如茅盾、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均参加学会,为立达学园的教育理想作贡献。故该学园创立之初,师生等惨淡经营,一再迁徙,后在上海江湾建成新校舍,匡氏积劳死后,由刘氏等教师多人,连续维持发展,直至沪战开始,毁于战争而停办。

立达学园的成员,又和开明书店关系较密切,如刘氏等还为开明书店编纂成套的中学教科书。抗战开始后,刘氏回贵阳,任贵阳高中的校长,建国后在教育部参加全国教科书编审工作,以迄逝世。

他这次与鲁迅会见,是因郑振铎的邀请,基本上都是立达学园与学会的成员,当时在上海的教育、文化、出版界的人士,有许多人和鲁迅在北京时还有师友关系的。

段雪笙

《日记》:“一九三O年三月十六日,午后,叶永蓁、段雪笙来。”

段雪笙,贵州赤水市人,1901年生,曾就读于四川江安省立第三中学、成都公学,后入北京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曾去武汉参加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军总政部工作。“七一五”政变后,雪笙到上海,无固定工作,仍坚持与国民党白色恐怖作斗争。先在中共上海法南区委,后去北平在中共地下组织北平市委宣传部工作。在他和谢冰莹、潘训等主持下,在北平建立“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并任联盟党团书记。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革命文艺刊物《前哨》《北方文艺》,并曾争取范文澜、台静农等教授支持北方左联的工作。后因组织被破坏,他转移到山东滋阳、临沂等地,接上组织关系,从事革命活动。曾任过《鲁南日报》副刊《笔端》编辑。抗战中,他任四川岳池中学教员,又到过南溪、赤水等地,鼓励和引导青年走革命道路,传播革命种子。他在早年写了许多革命文艺作品,惜多已散佚,尚存短篇小说《两个不幸的友人》《女护士长》《林康节》等。

段氏与鲁迅、阳翰笙等常有通讯联系,在上海,进谒鲁迅也不只一次,后于1946年,病死于南溪。

苟克家

《日记》:“一九三O年五月十一日……午后……段雪笙、林骥才、苟克家来。”

苟克家,赤水市人,1905年生,为段雪笙的外甥。四川江安中学毕业后,入上海大学社会系毕业。学生时代,在上海受其舅父段雪笙的指导和影响,他有机会接触一些著名革命思想家,如恽代英、鲁迅等人。受他们的熏陶,思想比较进步,在上海就参加过一些党所领导的学生运动和文艺活动。1922年回乡,他从事教育工作,在校内向青年宣传进步思想,险遭反动地方当局速捕,幸他逃避及时,潜至成都、江津、南充各地数年,以教师为掩护,事过始回乡任教。抗战开始后,他与地方开明人士创办一所“博文中学”,被选任为校长。他勤恳培养学生,并利用兼任县参议员的合法身份,宣传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爱国主张,掩护思想进步教师、学生,被国民党地方组织视为有异党嫌疑的份子,加以监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苟氏积极参加县内的工作,曾任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文教科副科长及中学教师等。退休后,任县党史办、县志办顾问等,1985年逝世。 

杨祖恺(1915-2010),出生于贵州遵义 ,精于隶篆,省内名胜古迹均有墨迹存世。1980 年后参加地方史志编纂、古籍整理等工作,曾任贵州地方志编委会特约编纂、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等职,1985 年受聘省文史馆馆员。出版有诗词联文合集《将就斋杂稿 》,遗著有《且闿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