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爱华村:“小花椒”成促民增收大产业
眼下,正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花椒成熟的季节,各村积极抢抓农时,组织工人全力做好花椒采收、加工等工作,为这个夏季增“香”添“味”。
连日来,沿河县板场镇爱华村718亩“天知椒”花椒迎来大丰收。
近日,记者来到爱华村花椒基地,只见一粒粒饱满油亮的花椒挂满枝丫,一簇簇花椒压弯了椒树,微风轻拂,枝丫或上下摇曳,或左右摇摆,阵阵椒香扑鼻而来。
爱华村种植的“天知椒”花椒是重庆宇隆椒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九叶青花椒基础上,经过反复选育、嫁接和提纯复壮而培育成功的新品种“早熟九叶青花椒”。其产量高,而且品质优,其香味、麻味、出油率等均高于其他花椒品种。
沿河县爱华村党支部书记冉启财介绍,他每隔三两天就要在花椒地里来转一圈,每一次接触这“天知椒”,整天都会有麻麻的香气弥漫心间,这就是椒农“收获”的味道。
因采收期短,来自该村及邻村的50多名村民正抢抓时机,分散在各块花椒地里,忙着采收花椒。
“今年这花椒长势喜人,我有时间就会来基地务工,活路也轻松,挣点零花钱。”一大早,爱华村村民田小安安排好家里老人、小孩,就拿着剪刀、箩筐到基地采摘花椒。
田小安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有了花椒产业后,她每年把家里的玉米、水稻、红薯等农作物种植完后,就一直在基地务工,除了每年采收花椒外,平常也会到基地做施肥、修枝、除草等工作,四季都有活儿忙,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家里的零用钱不用愁。
据了解,爱华村位于板场镇东部,海拔高度700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现象严重,难以抗住天旱、水涝等自然灾害,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不高。过去,该村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经济收入微薄。为改变村里石漠化现象,提高村民经济收入,2018年,该村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号召村里的党员、致富能人发展产业,由村党支部书记冉启财牵头,带动发展“天知椒”花椒600亩,2019年增加到700余亩,2021年花椒产业开始投产,今年迎来第四年的丰产期。
为确保花椒产业能够持续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爱华村还通过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在村里的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烘干房,将刚采摘下来的花椒进行烘干处理,这不仅解决了鲜花椒的保存问题,也为烘干后的花椒找到了更好的销路。
“花椒加工厂今天是第一次投入使用,规模有8个灶,8个灶同时加工的话,一个周期可以加工12万斤鲜花椒。”爱华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冉启财说。
花椒加工厂的建立,让合作社从单一的种植模式转变为“种植—深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在吸纳更多村民就业的同时,也带动该村更多产业发展,让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提质增效。烘干后的花椒品质好,批发价20元一斤,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销售到重庆、广州、遵义等地。
“爱华村的花椒形状好、均匀,色泽亮丽,颗粒饱满,而且特别香、麻,是做佐料和提取花椒油的好材料,我每年都来村里采购。”采购商人安正友说。
如今,爱华村充分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精心管护产业,让“小花椒”已成为爱华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产业。
“今年,花椒产量有3万斤,预计产值有60万元。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村实际情况,持续发展花椒产业,建立花椒深加工厂房,将花椒进一步加工成食用产品,增加花椒附加值。同时,实行花椒树下套种经济作物,提高土地产出率,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冉启财说。
据悉,沿河县板场镇在大坨坝、爱华村等村共发展花椒1200余亩,今年产量5万余斤,预计产值100万余元。下一步,沿河县板场镇着力打造“优质花椒基地”,坚持把花椒产业作为富民兴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充分利用地理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花椒经济林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