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基层之治】黔西南:持续巩固万峰湖生态治理 水清岸绿景更美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 2021-04-17 12:24

万峰湖地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交界,水域面积20多万亩。自2017年以来,我州成立万峰湖生态治理联动共治专班,全面核查清理万峰湖台网、地笼网、网中网、非法拦库湾、非法钓鱼棚和水面漂浮物,严厉打击水上违法犯罪行为,万峰湖生态治理“清网”行动取得实效。如今的万峰湖,水清、岸绿、鱼肥、景美,水环境和沿湖生态环境都得到有效改善。

万峰湖地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结合部,最大库容 102.6 亿立方米,是珠三角上游重要的水源供给地。曾经的万峰湖,由于过度养殖,网箱、水上餐厅、钓鱼棚等数量急剧增多,投湖饲料、生产生活污水、垃圾直排湖中,水体水质一度恶化。2017年,贵州省河湖长制工作启动后,黔西南州在万峰湖相继展开了“清岸、清源、清违、清网”专项行动。截至2018年4月,共拆除湖内养殖网箱467万平方米,水上违法浮动设施基本清除,影响万峰湖水体水质的最关键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钓友 王健松:以前没整治的时候,湖面特别的脏,以前有棚子的时候,垃圾特别多,钓鱼的时候、涨水的时候不怎么好钓,全部是垃圾。现在整治后,看到湖面特别干净,下来游玩散心还是可以的。

兴义市万峰湖综合整治指挥部常务副主任 钟世友: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论,既要保护好我们万峰湖这汪清水,又要能够让这汪清水养活养育我们沿岸的这些老百姓。

在万峰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后,工作重心由拆网清岸向转产发展和巩固整治成果转移。黔西南州守牢发展、生态、民生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纵深推进以绿色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发展为重点的增收“共享行动”,带领沿湖群众走上“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万峰湖兴义库区有30多个库湾,生态养殖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已建成库湾生态养殖项目20多个,总面积近3万亩,通过采取“人放天养”的模式,带动沿岸务工人员就业增收,保障养殖户利益。

兴义市万峰湖综合整治指挥部常务副主任 钟世友:在发展万峰鱼养殖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充分的吸纳原先必拆网箱的这些养殖户。到现在为止,我们是吸纳了上百人,给他们提供了就业岗位。他们每个月的平均工资,大概都是将近3000块钱。通过这一年多的养殖下来,真正达到了以鱼养水,以鱼净水,以鱼净藻的这个目的,真正地实现了鱼水和谐。

除了开展库湾生态养殖外,沿湖发展的精品水果也让昔日的渔民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走上了致富路。在万峰湖治理涉及水域最广的兴义市南盘江镇,当地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传统万亩甘蔗产业种植的基础上,实施了芒果、芭蕉、枇杷、澳洲坚果、柠檬柑橘类“5个一万亩”精品水果种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兴义市南盘江镇坝艾村村民 田秀:以前我们就是养鱼,污染太严重了,我们就不养了。我们这个老板来这里栽果树,离家里又近,我们就来这里上班。一年收入都是3万多元,一个月2700元,日子过得可以的。

转产上岸渔民 韦开云:最大的改变,就是我们的湖水看着又清又绿又好看,旅客也是在逐步地增加,我家做客栈我知道。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我们的收益也是比较丰厚的。

兴义市南盘江镇红椿村村民 曹开国:收入这方面还可以,在河边(养鱼)可以得到一两万元,家里面流转土地也得到一万多元,加上卖点芭蕉,去打点工,一年四五万块钱是有的。比以前幸福感更多了,看起来青山绿水的,感觉一坐在河边人的精神都很好。

如今的万峰湖,水清、岸绿、鱼肥、景美,水环境和沿湖生态环境都得到有效改善。下一步,黔西南州将继续推进“鱼+生态渔业+休闲垂钓+康养旅游+商贸平台+餐饮文化+农特产品”的综合产业链发展,努力使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让万峰湖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转变成生态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