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 把贫困之地变成诗和远方!乡村旅游,让百姓靠山水“颜值”吃饭
从蹒跚中起步,在发展中不断积蓄力量,最终实现后发赶超,旅游业已成为贵州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19年,贵州接待入黔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6月7日,随着贵州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在贵阳召开,通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优化顶层设计,推动旅游产品、产业、服务大提质,为加快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厘清了行动方向。
山水风光浑然天成,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今天的贵州,作为度假康养和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养心、养肺、养眼、养身,正吸引着游人纷至沓来。
山,是贵州的象征。曾几何时,连绵的群山,造就了贵州绝美的风景,却也阻隔了交通,桎梏了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过着“美丽贫困”的生活。
如何彰显好山好水好空气好生态的绝佳优势,激活沉睡山水,把旅游业做大做强,战胜“美丽贫困”,让人民群众吃上“旅游饭”,是历史赋予贵州旅游的重要使命。
安顺旧州民宿。(图源:马蜂窝)
以“消除贫困、保护遗产、促进发展”为宗旨的乡村旅游进入视线。
这一发展目标使得贵州旅游业依托景区、跳出景区,走向贵州乡村的广阔天地,也使得原先单一的观光旅游走向农文旅融合的体验游,使得旅游富民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大大拓展。
“游客走进乡村,分享乡村生活,由此展开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就地消费,能有力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就地创业,并产生新的劳动生产方式。”贵州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张晓松认为,乡村旅游所带来的城乡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广东学生在丹寨万达小镇学习非遗 “指尖”艺术。杨武魁 摄
确定目标,说干就干。
在贵州,连续三年召开全省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先后印发《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贵州省标准化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旅游扶贫九项工程,推动旅游扶贫各项工作落地落小落实。
旅游部门联合发改、扶贫、人社、民宗等部门支持武陵山、滇黔桂、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县完善步道、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通过狠抓基础设施,不断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
在率先全国制定实施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和经营户三个省级地方标准,将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作为评定条件并向贫困地区倾斜,共评定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和三星级以上经营户2400余家;通过探索合作社农户、乡村旅游旅行社、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模式,变乡村旅游“单打独斗”为龙头带动“抱团作战”。
肇兴侗寨侗族大歌表演。(图源:携程旅行)
有了政策支持,乡村旅游迅速崛起。
在黔西市中建乡营盘村,研发“走进中建”小程序销售旅游商品和农特产品,每年带动500余人务工就业,村集体经济达370余万元。
在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娘娘山旅游公司整合农村闲置房产、宅基地及荒山荒坡等资源发展乡村旅馆、农家乐经营户110家,成为贵州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样板。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文化旅游扶贫累计助推超过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增收,带动近113万人就业,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拉动消费需求、促进高质量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带动群众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了建设美丽乡村整村脱贫的“花茂路径”、互联网旅游扶贫的“好花红模式”、民族文化旅游扶贫的“西江样本”等典型。
作者: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