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家长,居家学习,孩子沉迷网络咋办?各年龄段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建议来了
宅家隔离期间,接触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等时间大大增加,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成为电子产品控。
我们要正视的是,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早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他们的生活中,所以,严格禁止、断网、没收手机和Ipad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这会激发本来就有点焦虑、烦躁的孩子的激烈反抗,恶化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那怎样才能不让孩子沉迷网络?一味堵是不行的,变堵为疏、加强引导才是上策。以下6招,家长们不妨试试。
让孩子多了解 电子产品的工具性作用
疫情期间,孩子需要使用手机上网课,而一部分孩子在非学习状态下,也想去手机上看看、玩玩。完全不让孩子接触手机也不太可能,不妨让孩子多了解电子产品的工具性作用。
例如,可以引导孩子使用手机地图查询出行方式,引导孩子通过手机软件查询附近的景点和美食,让孩子把电子产品里的信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疫情向好,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
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家长们可以带孩子逐步进入小区广场、公园等安全场所,带孩子体验这个美好的春天。
陪孩子一起使用电子产品
与孩子约法三章
实践证明,事先的约定比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实施。但很多家长表示:我们已经跟孩子约法三章了,为什么还是没有效果呢?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是不是忽视了以下的注意要点呢!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2.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3.要注重“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任何时候,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地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
家长要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会说,我试过和孩子约定电子产品使用守则,但是没有用。那是因为孩子觉得这份守则只针对自己太不公平了。
那么,家长可以这样做:家中有两个小孩的请一视同仁;在孩子禁玩电子产品期间,请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坚持!也就是说家长要以身作则!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该怎么使用电子产品
其实,教孩子合理利用电子产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为什么幼儿阶段不能接触手机呢?首先,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其次,有专家表示,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的可能性也越大。
那么,如果家有1-3岁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2.父母手机中不要下载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
3.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如果家有3-6岁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这样:
1.父母家人手机尽量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2.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读物。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多开始进入了叛逆期。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1.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
1.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
2.有了沟通和信任后,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
3.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