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高级别病变,是不是就是癌?肿瘤医院医生手术后明确:不是癌!

大健康事业部 | 2025-03-08 18:55

说起HPV,不少女性会谈之色变,甚至还会把感染HPV和宫颈癌画上等号。近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就收治了一位病人,得益于妇科医生的精准施治与及时手术干预,成功为患者解除了潜在的健康危机,让患者摆脱了此前因病情而终日笼罩的焦虑与恐惧。

今年27岁的小穆(化名),一次体检查出HPV16阳性。“我当时吓得不轻,因为平时和闺蜜聊天聊过女性健康话题,以为这就离宫颈癌不远了。”为了进一步诊治,小穆来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门诊就诊。

妇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姣接诊后,立即为小穆进行了阴道镜检查,镜下判断为宫颈高级别病变,经活检,病理结果显示为CIN3级。“人乳头瘤病毒(HPV)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常见的高危型有16、18、51、52、58型等,低危型HPV有6、11型等。该病人感染的就是高危型,且已出现癌前病变,需要及早手术治疗,以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 李姣副主任医生介绍。

考虑到小穆年轻并且有强烈的生育需求,妇瘤外科团队经反复研讨,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手术方案,在进一步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为小穆进行了LEEP刀宫颈环切术。患者手术顺利,近日门诊复查,患者的TCT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测及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均为阴性。“压在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近日来医院复查的小穆高兴地说。

据介绍,在我国15岁至44岁女性中,宫颈癌的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三位。2020年中国宫颈癌新发病近11万,死亡病例约5.9万。这意味着,每5分钟就有1名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每9分钟就有1名女性死于宫颈癌。李姣副主任医生表示,宫颈癌正逐渐威胁年轻女性的健康,其平均发病年龄逐渐降低,≤35岁的年轻宫颈癌患者构成比由3.4%上升至24.9%,2020年我国宫颈癌最小发病年龄仅15岁。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19岁前初次性行为比例较高,这为HPV感染埋下了巨大隐患,及早预防迫在眉睫,做好一级预防,积极接种疫苗。

1、正确认识HPV

人乳头瘤病毒(HPV)目前发现有200多种型别,其中有40多种型别能感染男女生殖道,感染部位包括阴茎皮肤、外阴、肛门、阴道、宫颈和直肠。根据致癌潜力,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

高危型: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主要引起子宫颈癌、肛门癌、生殖器癌。

低危型:

HPV6/11等,主要引起生殖器疣和良性病变。

2、HPV传播途径

HPV的传播途径多样,皮肤黏膜接触是HPV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研究数据显示,一方持续感染,伴侣间HPV传播的风险会增加1.25倍,高危型HPV的传播风险会增加5.95倍。此外,间接接触到被HPV污染的物品,病毒也会通过表皮屏障的微小破损促进传播,如公共场所的抽水马桶、洗手池水龙头、灯具开关、酒店毛巾等。另外,许多爱美的女性朋友做美甲、打耳洞、纹眉等,都需要注意。

3、HPV感染风险

有性伴侣的在其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HPV的概率约90%左右。

这是一项基于美国人群的模型研究估算,在有≥1个异性性伴侣的人群中,平均91.3%的男性在其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HPV,而女性的感染风险为84.6%,可见男性感染HPV的概率高于女性,需要重视起来。

4、感染HPV≠宫颈癌

感染了HPV不代表就是得了宫颈癌,但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元凶”,我国约98%的宫颈癌是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致。女性朋友们不必惊慌,但必须引起重视,因为大多数HPV感染是一过性,某些型别HPV持续感染可导致癌前病变,如果癌前病变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一般经过10年至20年的时间可最终进展为宫颈癌。

5、宫颈癌三级预防

宫颈癌可通过三级预防(接种疫苗、宫颈癌筛查、规范诊疗)实现有效防控。

一级预防为开展健康教育和接种HPV预防性疫苗。疫苗是针对某些型别HPV感染(导致宫颈癌)一级预防的最佳策略。其次,要建立安全性行为,如推迟初次性生活时间、正确使用避孕套、减少性伴侣数量等。要注意的是,接种HPV疫苗不代表万事大吉,仍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二级预防是对所有适龄妇女定期开展宫颈癌筛查,也是TCT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测及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对感染HPV的患者及时干预,对确诊为癌前病变的患者及早治疗。

三级预防是对已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进行规范治疗。根据临床分期,开展适宜的手术、放疗、化疗及姑息疗法。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

妇瘤外科专业从事各种恶、良性妇科肿瘤的手术、化疗及综合治疗,还开展妇女保健、生理、急诊及各种妇科疾病的诊治。科室始终坚持恶性肿瘤规范化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念,注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不断更新完善妇科恶、良性肿瘤诊疗的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诊疗的安全、质量、疗效不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诊疗项目:

1、开展各种妇科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手术(经腹/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2、疑难、困难和高难度的肿瘤手术;

3、复发妇科恶性肿瘤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前盆、后盆及全盆切除与重建;

4、卵巢癌超根治手术(为达R0的胸、腹腔等多器官切除);

5、宫颈癌、内膜癌、卵巢癌的保留生育能力的手术;

6、外阴癌根治术(开放/腹腔镜下淋巴切除术+带血管蒂的股外侧皮瓣转移外阴成型术);

7、高精度控温的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

8、CIN的分级、分层和分时段管理;

9、妇科恶、良性肿瘤手术或治疗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0、人工绝经后,绝经期症状的干预和管理;

11、其他如妇科常规的宫腹腔镜检查及手术、良性肿瘤的经腹/腹腔镜、单孔腹腔镜、悬吊免气腹腹腔镜等的手术,宫颈LEEP刀、冷刀环切术,两性畸形经阴/腹腔镜下的阴道成形术、子宫异常出血、宫颈HPV感染和妇科感染性疾病的诊疗;

12、各类妇科恶性、良性疾病的中医诊疗,尤其在江苏省中医院专家的支持下,开展肿瘤治疗后的康复、月经病、不孕等中医诊疗。

诊疗设备:

科室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为妇科肿瘤、妇科疾病遵循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原则、多学科合理综合诊疗提供保障。如高清荧光腹腔镜、宫腔镜、百克钳、氩气刀、水刀、腹腔热灌注、阴道镜、LEEP刀等。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妇瘤外科主任。

●贵州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贵州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卵巢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妇科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三、四、五届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理事、宫颈健康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妇科肿瘤教育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科分会常委、生殖感染与微生态分会常委

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多年。在妇科肿瘤的诊断、疑难手术、化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生殖道感染微生态等领域有较丰富临床经验,擅长妇科肿瘤的诊断、疑难手术、化疗及综合治疗,对妇科腹腔镜、宫腔镜和阴道镜在妇科肿瘤、不孕症和宫颈病变上的应用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担任《贵州医科大学学报》《贵州医药》《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杂志(JCO中文版)-妇科肿瘤专刊》编委。

主任医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副主任。

●贵州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常委、委员

●贵州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

●贵州省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督导专家组成员

●阴道镜质控专家组成员

擅长妇科肿瘤的诊断,手术、化疗及综合治疗等;常规开展经腹和腹腔镜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外阴癌的规范手术及肿瘤复发的疑难、复杂手术。对妇科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在妇科肿瘤、不孕症、宫颈病变的诊治有丰富经验。

硕士,副主任医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副主任。

●贵州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妇产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会员

擅长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规范化手术治疗。在传统宫腹腔镜手术、妇科肿瘤及妇产科常见病的规范化治疗、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妇科良恶性疾病、免气腹悬吊式腹腔镜等方面经验丰富。

副主任医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二病区副主任。

●贵州省抗癌协会妇科分会委员 

●贵州省妇科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擅长妇科肿瘤微创(多孔腹腔镜、单孔腹腔镜)手术,疑难、困难和高难度的肿瘤开腹手术及外阴肿块广泛切除,尤其对妇科恶性肿瘤,如卵巢癌、宫颈癌、内膜癌等肿瘤的规范化手术治疗、化疗及术后靶向药物维持治疗、免疫治疗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对晚期卵巢癌超根治手术、早期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有(如宫颈广泛切除)临床经验丰富。

副主任医师,在读研究生,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

●中国医学教育协会宫颈病变分会委员

●贵州省医学会妇科内镜组委员

●国家健康管理师

从事妇科肿瘤规范化临床诊治17年,具有丰富的妇科肿瘤规范化诊治经验。熟练掌握阴道镜的使用,2018年于北大人民第一医院进修并获得ASCCP高级阴道镜研习证书。擅长各类妇科良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治,宫颈上皮内病变及阴道上皮内病变的相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