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一座工坊,绿了一片青山,富了一方百姓

沿河融媒体中心 | 2024-05-28 14:21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景镇作为茶产业大镇,从2008年开始发展生态茶产业至今,已形成规模化生态茶园2.2万亩。近年来,该镇紧紧聚焦做优做强生态茶产业,坚持用好东西部协作帮扶、财政衔接资金项目等政策优势,不断在推动生态茶产业“保质量、提产量、增效益”上持续发力。

新景镇共有9个种茶村,涉及76个村民小组,由于该镇地域跨度大,种茶村位置相对分散,为有效解决茶青收购不稳定、加工不及时等问题,有力提高茶农积极性,切实提升茶产业市场效益。2012年以来,该镇结合种茶村地理位置、规模面积等特点,通过招商引资、申报实施茶产业项目等方式,先后建设了5个中小型茶叶加工厂,并投入使用。

2023年,东西部协作资金项目锦溪村茶叶加工厂完成建设并成功引进茶企投入生产,锦溪村、桂花村等种茶村常年面临的因茶青收购不及时导致茶青下树率低、采摘期短、茶产业效益不高、茶农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得到彻底改善。

往年一到采茶期,锦溪村等种茶村的茶农感到十分匆忙焦虑,匆忙的是他们每天必须在下午四点钟以前采摘更多的茶青进行销售,以此来增加收入,因为就算距离最近的茶厂也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茶厂只能同茶农们约定固定时间派货车前往收购茶青;焦虑的是他们必须每天准时到点销售茶青,否则就可能“过时不候”了,更加焦虑的是到旺季的时候,茶农们看到满园翠绿茂盛的茶芽,虽然“心生贪婪”,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早早离开。几年下来,茶农们的积极性和热情逐渐消退,闲置的茶园逐渐增多,茶园的管护也良莠不齐。

这一现状在锦溪村茶叶加工厂建成投产后得到根本转变,在茶厂新建之初,该镇党委政府便通过召开茶产业发展座谈会、争取财政衔接资金直补到户为茶农提供肥料、绿色防控等物资的方式,积极动员茶农将闲置茶园管出来、将现有茶园管护好;所以引进茶企生产的第一年便大获成功,茶青产量和交易额骤增。相较往年茶青平均年产量只有4万余斤,茶青交易额30余万元,锦溪村茶叶加工厂第一年便实现了茶青产量20余万斤,茶青交易额160余万元,并且产量还将逐年上升。

这座茶业工坊的及时到来让茶农们的脸笑了,腰包也鼓了,这片山也更绿了……

锦溪村茶元组村民侯晓露因为要照顾小孩和年迈的父母只能在留家中,为了补贴家用,她从外出务工的亲戚家流转了三四亩茶园,在知道离她家茶园只有一公里路程的锦溪村茶叶加工厂即将建成投产后,她又流转了两亩茶园。“除去每年支付的流转费和管护成本,我还有近2万元的收入,这些茶园都是我亲戚家的,我流转过来不仅可以卖点茶青补贴家用,还可以帮我亲戚们把茶园继续管护好。”侯晓露开心的说道。

锦溪村茶农侯年胜从2008年开始发展的茶叶,对茶叶十分上心的他经常参加镇政府和茶企组织到湄潭、凤冈等地的考察学习,经年累月他俨然成为了一名茶叶栽种管护土专家,他的四亩茶园在村里算得上是管的最好的之一,但受制于茶青销售不便、采摘时间短等问题,导致效益却不是很好。年近七十的他常为此感到苦恼,直到锦溪村茶叶加工厂建成后,他终于长舒一口气,建在家门口的茶厂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茶农们每天可以不慌不忙的采茶、采更多的茶,不用早早的下山回家,而且随时可以到家门口的茶厂卖茶青,现金支付、现场结算,十分方便。

“建这个茶厂,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茶农来说真的是一个福音,虽然采茶速度比不上年轻人,但现在我每天可以采到下午六七点钟,这个量也是不少的嘞。以前虽然我的茶园管得好,但是效益不高,现在有了这个茶厂,我这几亩茶园的效益可是提高了不少,我们老两口单靠这茶青收入就可以轻轻松松对付一年的生活开销。”侯年胜说。

据悉,锦溪村茶叶加工厂的成功投产,标志着该镇围绕“姚溪、白果”“中元、瑞石、新仲、边山”“锦溪、桂花、石界”等9个村(社区)打造的三个“生态茶业示范点”正式完成布局。接下来,该镇继续围绕提高茶叶质量、茶青产量、管护标准,提升茶叶产能、市场效益、茶农积极性等方面,用好用活用准相关政策项目资金,不断挖掘生态茶产业潜力、优化生态茶产业结构,释放生态茶产业活力,持续发力把生态茶产业这一主导产业打造成推动强村富民行动的支柱产业。(肖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