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组团式”帮扶托起沿河县“健康梦”
近日,一纸“组团式”帮扶协议,掀开了张家港市与贵州省沿河县医疗帮扶的新篇章。张家港又有10家医疗卫生单位与沿河19家医疗机构全面结对。至此,两地已有40家医疗卫生单位建立结对关系,实现市、镇、村(社区)三级卫生帮扶全覆盖。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7年,张家港市与沿河县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后,该市卫健委便开出健康帮扶“对症药方”,挂职帮扶、交流培训、学科建设……张家港把帮扶工作做到“点”上,让山区群众的“健康梦”不再遥远。
26名“白衣天使”西南飞 为健康沿河“输血供氧”
是周医生精湛的医术,让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解除了病痛,感谢张家港的好医生。”近日,75岁的沿河县隘头村村民冯伦玉康复出院。
30多年来,冯伦玉反复咳嗽、咳痰,饱受折磨,由于当地医院检查技术有限,一直找不到病根。2018年,张家港第三批援沿医疗队的到来,给冯伦玉带来了新希望。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周卫军知道冯伦玉的病情后,与当地医生一起讨论,制定检查治疗方案。最后决定用纤维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在局部麻醉和镇痛下为老人实施胸腔镜检查术。经过检查,老人被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通过对症治疗,这个困扰冯伦玉30多年的老毛病终于得到根治。这是沿河县首例胸腔镜检查+治疗术,它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沿河县人民医院胸腔内窥镜检查治疗的空白,大大提高了呼吸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治能力,也为沿河县胸腔积液病人带去了福音。
30多年来,冯伦玉反复咳嗽、咳痰,饱受折磨,由于当地医院检查技术有限,一直找不到病根。2018年,张家港第三批援沿医疗队的到来,给冯伦玉带来了新希望。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周卫军知道冯伦玉的病情后,与当地医生一起讨论,制定检查治疗方案。最后决定用纤维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在局部麻醉和镇痛下为老人实施胸腔镜检查术。经过检查,老人被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通过对症治疗,这个困扰冯伦玉30多年的老毛病终于得到根治。这是沿河县首例胸腔镜检查+治疗术,它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沿河县人民医院胸腔内窥镜检查治疗的空白,大大提高了呼吸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治能力,也为沿河县胸腔积液病人带去了福音。
首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介入手术以及永久性双枪心脏起搏器置入术;首例电子肠镜检查及息肉摘除术;首例微创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在沿河县人民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诸多“首例”刷新了医院“纪录”,更记录着张家港卫生人对口医疗帮扶的足迹。“很多以前不能看的病也都能看了,张家港的专家医生来了,让我们百姓的健康都有了保障。”一位沿河县居民开心地说。
今年5月24日,2019年第二批12名帮扶人员启程奔赴沿河,其中不仅有肿瘤科、康复科等沿河紧缺的医疗专家,还首次配备了专业的医疗管理人才。“目前,沿河县乡镇卫生院在医疗管理上还比较薄弱,制度还不够完善,人才比较缺乏,专业的医疗管理人才的到来,对我们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沿河县卫健局副局长杨凯说。
“输血”“造血”并重 传递医疗扶贫“接力棒”
人才是医疗事业发展、医疗水平提升的原动力,而这恰恰是沿河县人民医院最大的短板。近年来,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不断深化,沿河县人民医院的硬件设施不断提升,并于2015年底实现整体搬迁,医院规模扩大到34000平方米,西门子1.5T核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全都配备到位。“有了设备,却没有专业人才,很多技术难以开展,很多设备只能闲置。”沿河县人民医院院长张栩说。为此,张家港市卫健委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专家讲学、手术演示、业务讲座培训等方式,对沿河卫计人员进行跟踪帮教,建立起人才培训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间接强化沿河医学重点专科建设,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沿河当地生根发芽。
去年以来,沿河县共选派包括行政管理、医技科室及临床专业人员7批94名来到张家港进行1个月以上的培训。专家临床诊疗示范、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病案讨论、学术讲座……一对一的精细化带教,促进了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为沿河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如今,在沿河,像李波这样“学成归来”并把所学所想投入家乡医疗服务建设中去的卫技人才越来越多,当地医院的发展后劲也在不断增强。
“组团式帮扶”下好先手棋,“对症扶贫”开出“新药方”
医疗帮扶不能“撒胡椒面”,而要找准当地医疗健康事业的痛点难点,开出“对症药方”。为了将帮扶工作做到“点”上,张家港市卫健委前期对沿河市的医疗卫生需求展开了充分调研,并开出一份“体检报告”。“以前的医疗帮扶重点关注的是医疗技术的支持,但调研中发现当地医院在整体管理水平、专科特色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是制约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张家港卫健委副主任蔡贤说,针对这些“疑难杂症”,张家港开出的药方便是“组团式”帮扶计划。
“组团式”帮扶分为两个层次。首先,由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和妇保所组成帮扶团队结合沿河县人民医院的发展需求展开“多对一”帮扶。在充分考虑了双方学专科优势和当地疾病谱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派驻管理医疗团队、组建专科医联体或专病联盟、实施沿医人才计划等方式,帮助沿河县人民医院“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批服务项目”。从而真正实现对口帮扶从量变到质变。“由沿河县人民医院提出帮扶需求,张家港市卫健委综合调配人力资源,从而实现帮扶供给无缝对接。”蔡贤说。
同时,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澳洋医院等9家医疗机构与沿河县15家乡镇卫生院和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成“一对多”的帮扶对子,重点围绕当地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内科、儿科等薄弱环节,通过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短期指导等形式,帮助提升沿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由于两地医疗机构数量不对等,如果‘一对一’开展帮扶,我们没法完全满足沿河的帮扶需求,而现在的‘组团式’帮扶有了‘一对多’‘多对一’等结对方式,将帮扶工作向基层延伸,让支援协作项目落细落小落实得以实现。”张家港市卫健委主任王卫国说,下阶段,张家港市卫健委将结合卫生信息化建设为支援方开通影像远程会诊、重症医学会诊等信息平台,为受援单位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当地百姓的医疗健康获得感。
供稿:铜仁市卫生健康局
编辑:赵毅
实习编辑:韦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