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红色宝藏”能说话|笔墨书写过去,热血染红回忆!
(图片来源:四渡赤水纪念馆 制图:石凯丞)
纵然时光不语,蓦然落笔的瞬间,泛黄的纸张默默记录下一切。“我”是一本老红军宋加通的回忆录,在9页3800多字的笔墨里,86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跃然眼前……
“35年元月底部队一二师回转贵州太平渡过二渡赤水河,(部队提出口号取遵义桐梓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和新的苏区)……战斗一天时间,把敌人就打垮了,向遵义逃跑了……”
方言化的记载,口语化的陈述,文字繁简体混用,错别字、同音字,标点符号出错都时常可见,但这些并没有丝毫减弱“我”的吸引力,反而平添了许多接地气的可读性,每每被人翻起,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仍难以忘怀。
老红军宋加通是江西省宁都县赖村乡莲子村人,1911年出生,4岁丧父,由幺公抚养长大。全家九口人租地耕种,除了纳租外,靠余粮艰难生活。宋加通上了两年学,13岁之后就随家人种田为生。
1931年2月,19岁的宋加通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三团,先后担任班长、排长等职务。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担任黔北游击队第一分队长,1935年在与国民党川军郭勋祺军阀部队激战中,左脚负重伤,在当地老乡家中养伤,从此离开部队。
伤养好之后,1938年宋加通与几名红军同志于淋滩建立淋滩红军支部。在赤水解放前夕,他积极组织群众迎接解放军的到来,2001年病故,享年91岁。
“我”记载的不仅是一位普通老红军真实的所见所闻,也承载了老一辈红军战士们对革命九死不悔的坚定初心,而那些峥嵘岁月也被铭刻在大地上,历久弥新。
(图片及部分文字资料由四渡赤水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