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旅知识趣味挑战大赛知识要点 | 人文贵州 -- 民族民俗篇(十)
人文风情独特的贵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在贵州,远古人类遗迹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三线文化、山地文化与生态文化独树一帜。
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五百年前,王阳明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阳明心学由此诞生,这片土地被深深烙印上阳明文化的符号。还有诸如尹珍、李端棻、张之洞,特别是邓恩铭、王若飞等名人,为贵州文化注入了深刻的内涵。
作为非遗大省,贵州的非遗宝贝灿若繁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礼仪、体育和游艺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既定的非遗种类,在贵州均有相当规模的遗存。
千百年来,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了“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侗族大歌,如清泉般闪光;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黔东南丹寨苗族锦鸡舞舞步轻盈、曼妙多姿;黔西南晴隆阿妹戚托舞被誉为“东方踢踏舞”。贵州还是“百节之乡”,闻名遐迩的苗族姊妹节,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这些精彩纷呈的人文景致,扩大了旅游观赏和体验的空间,彰显出贵州全域旅游的大千气象。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文旅资源富矿,有着巨大潜力和强劲势头。这里万桥飞架,因绿而养眼、因爽而养身,孕育了多彩文化、书写着红色传奇。依托得天独厚的“公园省”优势,贵州把旅游产业化作为“四化”的重要一环。随着交通格局、区位格局、开放格局持续优化,贵州正在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而努力。
民族民俗篇: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17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民族文化是贵州最具神秘魅力的风景线。
苗族古瓢舞
苗族有一种始于唐宋之前,盛于明清之后的舞蹈——古瓢舞,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瓢舞流行于黔东南州丹寨县雅灰乡境内的雅灰、送陇及排路三个苗族自然村寨。
每当丰收时节和苗家节日,男性身着盛装,女性身着“百鸟衣”,由男子手持古瓢琴奏出古朴独特的音色走在前面,女子跟在后面伴随琴声摇曳起舞。
取名为古瓢舞,是因为这个舞蹈是用古瓢这一乐器来伴奏的。古瓢琴,苗语也叫“格哈”,其结构简单,古朴古拙,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其琴声低沉厚重,具有很浓郁的抒情韵味。
布依族盘歌
盘歌是布依族的传统民歌。由于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歌声来承载文明、传承文化,而盘歌便是布依族记载历史、表达情感、教育子女、评判社会、再现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盘歌流传于六盘水和黔西南部分地区。
布依族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三月三”。
望谟布依族的“三月三”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那一天,各家会准备酒肉数十斤,糯饭成担,上山祭祖,下午宴请亲友,酒饭后,男女对歌。
节日前夕,布依族家家户户准备五色饭,村民们采来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花米饭。布依族人民相信吃了这种五色花米饭,会人丁兴旺,身体强健。绣球是“三月三”中男女青年用来传达情爱的信物,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丝织工艺品,个个制作工艺都很精巧,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山歌对唱中,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给意中人。
苗族独木龙舟节
苗族独木龙舟节是贵州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流行于台江县、施秉县清水江两岸和台江县巴拉河下游两岸,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木龙舟节所用龙船长度在24米至27米之间,龙身以三根削尽枝丫的大树干刳制而成,一般须用直径1米、高30米以上的大杉树。
节日期间,苗族群众聚集在清水江中游施洞镇塘坝村河段举行为期三天的划龙舟大赛,比赛规模盛大,赛事礼仪独具一格,闻名遐迩,每年都能吸引数万人前往观光。
石阡说春
“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在立春时节扮装“春官”说唱歌谣、劝农劳作的民俗表演活动。
“春官”是周代一种职官,执掌农耕事务。后世民间出现扮装“春官”的说唱艺人在农村走家串户表演,形成一种劝农祈福的“春官送春”习俗。
说春一般在每年春节或立春时开始,春分时结束。说春词实际是唱,有简单的曲调,各地不一。“春官”到说春之家,均要散发一张农历、一张财神春贴,意在劝农春耕并祝福主人吉祥如意。
石阡说春是我国农业文明传统民俗仪式的宝贵遗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