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里娃”到“新村民”:中国贸促会驻村第一书记苏坦的摆平村振兴实践

2025-05-27 16:13

清晨,在从江县加榜乡摆平村,薄雾漫过层层叠叠的梯田,吊脚楼檐角的露珠折射出第一缕阳光。村民梁胜凭赶着香猪走向山坡,养殖场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哼鸣声。“以前怕卖不掉,现在苏书记帮忙找销路,年底还能存下钱!” 他笑着说。梁胜凭口中的 “苏书记”,正是中国贸促会派驻摆平村的第一书记苏坦。自 2023 年 9 月驻村以来,这位 “85 后” 北京干部以 “人才振兴” 为支点,用脚步丈量苗乡,在这座由摆别、平妹、摆党三村合并而成的深度贫困村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教育赋能:从 “助学圆梦” 到 “研学筑梦”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山里娃的出路在山外,但根要扎在山里。” 苏坦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2024年8月,他策划了一场特殊的 “筑梦之旅”——带领9名优秀学生赴北京研学。在清华园,学生们触摸百年学堂的砖墙;在北大未名湖畔,聆听教授讲述 “知识改变命运” 的真谛;在中国贸促会展厅,感受全球化浪潮下的产业脉动。这一活动与中国贸促会多年来在从江县的教育帮扶战略深度契合:2024年,中国贸促会投入200多万元帮扶资金,不仅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更通过发放高考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村民潘老英的女儿潘小蝶因学费发愁,苏坦多次上门走访,最终通过中国贸促会帮扶项目为其申请到奖助学金,资助她赴兰州理工大学就读。2024年,摆平村这个偏远、落后的山区苗族村落,有5名学生考上本科院校,创历史新高。

他积极组织村民参加电工、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取证,不仅能持证上岗参与村内 “电改”“水改” 工程,还通过劳务输出提高收入。这种 “输血” 与 “造血” 结合的模式,与黔东南州 “组团式” 教育帮扶中强调的 “留下可延续的管理经验和办学理念” 一脉相承。

产业造血:从 “传统养殖” 到 “链式发展”

摆平村山多地少,产业基础薄弱。苏坦瞄准香猪养殖这一传统优势,通过贸促会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并引入冷链物流技术,解决存栏积压难题。2024年,养殖户梁胜凭的香猪销售额同比增长30%,带动周边10余户村民加入合作社。苏坦进一步整合资源,争取中国贸促会帮扶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如2024年斗里镇利用10万元帮扶资金试种20余亩林下红灵芝,三个月即迎来丰收,为产业多元化探索新路径。

劳务输出方面,苏坦组织800余名村民赴两广地区参与甘蔗收割,人均月收入达6000元。同时,他注重培育本土 “田秀才”,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就业竞争力,形成 “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 的良性循环。

基建破题:从 “火患之痛” 到 “安全之网”

木质吊脚楼鳞次栉比的摆平村,曾因连片火灾隐患让村民夜不能寐。苏坦将破解基建困局作为突破口,两年间累计争取中国贸促会帮扶资金185万元,精准投向 5大民生工程:升级覆盖全村的消防管网系统,新增太阳能路灯137盏,修建防腐木庭院围栏2800米,硬化机耕道4.2公里,同步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在平妹寨高处俯瞰,曾经裸露的黄土路已化作蜿蜒的水泥机耕道,满载香猪的农用车平稳驶向山外;入夜后,嵌着贸促会标识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将芦笙场照得通明。最让村民梁老分安心的是消防改造——7500 米管网串联起36个消防栓,高位水池保障30分钟持续供水,“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查火塘了”。

这一改造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安全感,更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硬化机耕道直接降低了香猪运输成本,而太阳能路灯的安装则为夜间农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2024年,中国贸促会在从江县实施的消防水池和管网项目覆盖4个乡镇,惠及2万余人,摆平村的实践正是这一系统性工程的缩影。

“新村民” 的归属感:从 “外来干部” 到 “自家人”

两年驻村,苏坦的脸黑了,手粗了,却与村民结下深厚情谊。他每季度走访孤寡老人,送米送油;寒冬为留守儿童添置棉被。摆平村村民在广东务工时,苏坦专程带队慰问,送去家乡特产。“他比亲人还亲!” 刘德仓说。这种情感联结,源自他对村民需求的精准把握 —— 通过1600余人次入户走访,他将低保申请、房屋漏雨、孩子学费等诉求一一记录,并转化为切实的帮扶行动。

如今的摆平村,梯田层叠如画,产业蓬勃发展,教育之光点亮未来。 “乡村振兴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们要让摆平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在苏坦身后,中国贸促会的帮扶力量持续注入,从产业扶持到教育振兴,从基础设施到民生保障,一幅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书漾工作室 李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