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精益求精保肢保功能 不断突破“手”护健康
人的一生中,手的工作会一直伴随左右,使用频率极高。为此,因种种外伤导致手部或上肢受伤、患病的概率就大大增高。而手,又是人体最为复杂、精细、灵活的器官,单是手腕处就有24根肌腱,布满血管和神经。在手外科的修复中,由于手部结构复杂,治疗难度大,手术要求精度高。多年来,显微外科技术在手外科的修复中应用甚广。
近年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上肢创伤科作为独立学科,不断提升自身的诊疗水平,结合显微技术帮助广大手部及上肢创伤患者摆脱病痛。但与国内、国际相关领域的先进手术技术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处理疑难杂症也有一定的局限,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程的加速,北京积水潭医院选派手外科副主任医师李玉成,于2022年8月中旬抵达贵州医院任上肢创伤科主任,开展手外科先进技术的传、帮、带、教工作。
李玉成主任在20多年骨科及手外科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在臂丛神经损伤治疗、复杂手外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手部重建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手外科是骨科的重要分支学科,治疗范围不仅涉及腕及手部创伤、畸形、肿瘤、骨关节病等疾患,还包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四肢周围神经、血管损伤、复杂创面覆盖等重建。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期间,我们将立足科室实际,在贵州医院注重疑难重症患者的救治,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复杂手外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断指(肢)再植、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开展周围神经缺损、血管缺损、骨缺损的移植手术与功能重建,为患者保肢保功能,降低患者病残率和病死率。”李玉成说。
精益求精·一针一线保肢保功能
在手外科的修复中多数要用到显微外科技术,一个血管的缝合要8到12针,神经内膜的缝合至少要4针,且每一针都要求极其精密的吻合,哪怕有一针血管内膜是内翻的,都有可能造成术后的血管栓塞。一旦出现血管栓塞,肢体将不可能成活。
李玉成高精准开展手术
为此,李玉成表示手显外科手术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精益求精。在手术中一定不要留有任何遗憾、不允许有任何一点点的疏忽、对任何一个操作都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手外科医生来说,急诊往往是最多的,以急诊创伤修复为主。“急诊是不分时间的,各种突发事故随时可能发生,造成的创伤患者断指断肢、上肢血管、肌腱、神经及各种复杂手外伤,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李玉成说,在贵州医院工作三个多月时间,肌腱移位、功能重建、截骨矫形、畸形矫正等晚期的功能重建手术在逐渐增加。三个多月,已完成80余例手术。
“显微镜下手术,动作幅度非常小,这些活都是很精细的,比如,设计、切取皮瓣,定骨头,修肌腱、找神经、接神经、接血管……每一步都要打起12分的精神。”李玉成说。“手术是无止境的,上了手术台,就算是重复了几千遍的手术还是要像对一台新手术一样,马虎不得,确保患者肢体和功能。”
李玉成还表示,手和上肢暴露于外,如果手和上肢出现了残缺和损伤,对于患者是毁灭性打击事件。为此,在保证患者肢体和功能恢复的前提下尽可能在外形上能够复原,给患者更多的自信。
言传身教·培养“带不走”的队伍
医疗服务的核心是专业技术、专业技术的核心是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个多月来,在业务技术上,从门诊、急诊手术、手外科创伤、修复手术治疗,到手部肿瘤、腕管综合症、手足部复杂创伤修复、功能创建及各种皮瓣转移手术等,李玉成将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贵州医院上肢创伤科的年轻同仁。
李玉成和团队成员一起进行手术
除了手术带教,传授新知识以外,每天来到科室,李玉成第一件事就是对科室当天的诊疗情况、收治患者等进行详细了解,针对手外科各类疾病手术开展情况,制定细致的帮扶带教计划,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如何准确诊断病情,定期在科室开展业务学术培训,对典型病例进行点评,进一步规范病历书写,不断提高年轻骨科医生基础理论知识,让广大医务人员切实感受到了帮扶专家的无私付出。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要能吃得了苦,一直保持着对新知识的渴求,不能安于现状,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在带教过程中,李玉成鼓励科室医生多看书,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交流,相互讨论新学的知识;多借鉴,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
在李玉成主任的带领下,该科室建立了与总院一致的学习机制,线上参与总院的查房制度,在文献汇报、病例讨论等环节中与总院同步,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这段时间,我们做的80余例手术中,有30多例属于疑难重症型,10余例在手术技术上也是具有创新典型性的,在国内学术交流平台上是具有影响力的。这不仅意味着贵州医院在临床工作上的提升,也让我们在理论交流时有多方面的收获,促进年轻医生在更高平台交流中积极参与,更加增加科室医务人员的信心和工作热情。”李玉成说,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现同质化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具有先进技术的医疗队伍。
未来发展·提升医技水平提高影响力
李玉成表示,深入了解贵州医院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三线建设时期解放军总后第八职工医院到省级骨科专科医院再到现如今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难发现,医院的发展变革在国内医院发展史上与众不同,是飞跃式发展。
李玉成为患者分析病情
“十年来,医院发展是有前瞻性和长远眼光的。医院不断完善骨科专业,建立了上肢创伤、下肢创伤、矫形骨科、小儿骨科、运动医学科等分支学科,新院区投入使用一年来,硬件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技术实力也正处于上升期。”李玉成说,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期间,贵州医院以北京总院优势学科为建设目标,重点建设骨科相关专业,结合依托医院已有骨内科、疼痛科、康复科等特色学科,把医院建成集医疗、教学培训、科技研发、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水平医院,成为辐射西南地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在科室未来发展方面,他认为,手外科,是不断更新的学科,必须要时刻掌握国内、外的最新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的技术,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目前,贵州医院已经加入总院、中山院区以及粤港澳的大学骨科专业人员的信息中心平台,交流平台将带给大家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疑难问题。并将畅通科室人才培养机制,选派年轻医生去学习,迅速提升医技水平,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未来,我们也将和国内大城市骨科发展较好的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互通有无,既让我们的医生得到学习,也能通过这样合作方式,将我们探索到的创新型的成效传递出去,相互促进。”李玉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