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酱香原产地:酒与二十四节气——清明
4月5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清明。古话说“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清明的酒似乎带着更浓的情感寄托,本期的【酒与二十四节气】我们听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黄平说说“清明与酒”。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 黄平
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黄平: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朝,距今已有2500到3000年的历史。清明节历史悠久,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的祭祀文化和孝道文化。清明祭祀用酒,也是中国传统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节与酒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
根据先秦文化记录,和殷墟甲骨文有关用酒来祭祀、治病的卜辞,表明酒在当时人们的心中,不单是美食,而且还是一种寄托。据《尚书•酒诰》记载:“祀兹酒”,意思是说祭祀就要用酒。清明节,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祖先享用,无论家境贫富,供奉酒品,洒酒祭拜,都是辈辈传承的,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一种最为直接的反映。
历史上,唐代以前重寒食,宋代以后重清明。寒食节时,家家须禁烟火,只能吃冷熟食。一般从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需要三天时间,而人们连续三天仅吃冷食很不舒服,因此人们常常通过饮酒来驱寒暖胃。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有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唐代有不少诗人吟咏过寒食饮酒诗,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白居易的“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酒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很重要,不仅仅因为当时的饮品只有酒和茶。宋代以后,每至清明,人们常携酒食春游,称为踏青。人们相聚在林间树下或园亭之中,罗列杯盘,相互劝酬,共享美酒佳肴。在这缅怀先祖的时节,酒既能表示对先人的尊敬与孝道,也能表达对生者的祝福和期盼。晋代王羲之曾于清明以“修禊事”为名,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书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在今天,清明时节,人们在祭祖后,往往连同春游,相聚饮酒。在这缅怀先祖的时节,酒既是后人对先人的尊敬与孝道,也是对祖上的一份虔诚。
唐代的清明节宴饮习俗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宋代王禹偁《清明》诗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在诗人看来,清明节不饮酒,生活甚至变得黯然失色了。如此说来,清明节与酒真是有着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