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我在岗 | 致敬盘兴高铁坚守一线的建设者
当五月的风掠过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在盘兴高铁建设现场,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盘兴铁路项目部共计300余名建设者正以山川为卷、钢轨为笔,在山川间“绣”出铁路的“神经脉络”,书写着“五一”劳动者的壮美诗篇。
盘兴高铁是贵州省实现“市市通高铁”目标的最后一个项目,全长约98公里,设计时速为250公里,桥梁和隧道的比例约90%,是目前贵州高铁中桥隧比例最高的线路。项目建设填补了黔西南州快速铁路的空白,在贵州省西部地区形成具有干线城际与都市圈通勤城际“双重属性”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网。中国铁建电气化局负责盘兴高铁98公里正线范围内电力及牵引供电、隧道照明、配套暖通、给排水、消防工程等专业的建设施工。
房建专业
“‘五一’期间,全线8座电力核心设备房屋正同步推进,关键工序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将为线路上所有的电力变电设备建造属于它们的家。”项目部房建专业技术负责人钱春林向记者介绍说道。
“在物资设备厂商、配合单位配合下,全线多座房屋主体结构已封顶完成,其中部分房屋室内装饰装修已完成,目前正在进行附属工程施工。虽然身在异乡,假期不能休息,但保质保量完成交付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钱春林说。
电力专业
“注意电缆盘转速,防止打扭!”在保田至兴义南区间,轨道车缓缓前行,项目部电力专业工程师蔡军军手持对讲机,目光如炬紧盯电缆敷设轨迹。36条公里高压电缆需穿越隧道、跨越路基,施工团队采用“轨道车牵引+人工辅助”,在狭窄的施工作业面内精准敷设。
在配电所设备就位现场,蔡军军边擦汗边调整电缆固定卡扣,工装后背已结出盐霜。节日期间,现场累计就位26台配电所设备,以“零损伤、零返工”的战绩为区间贯通线、站场送电打下坚实基础。
电力系统专业作为全线的能量中枢,是线路“供血系统”,承担着全线接触网供电、通信信号、调度指挥、车站设施、隧道照明等所有用电设备的能源供给。蔡军军告诉记者:“在‘五一’期间,项目部还将在盘州至保田区间隧道进行低压电缆敷设及相关照明设施安装,在保田站10kV外电源线路处开挖电杆基坑30个,组立电杆26根,助力下一步保田10kV配电所受电节点顺利完成。”
接触网专业
“仔细核对杆号,注意测量仪方向!”在盘州至保田区间,项目部接触网专业工程师李锦德手拿记录本在轨道上认真指导现场工人进行接触网测量。
据了解,在“五一”期间,项目部将在全线组立接触网支柱100根,隧道吊柱安装200根,接触网放线距离达30公里,完成腕臂数据测量1000组,吊弦数据测量1500组。
“接触网作为列车获取电力的直接来源,如同线路的‘生命线’,为车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要做到测精控微,0.1毫米的误差都不能放过!确保列车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李锦德对记者介绍:“项目部全面贯彻‘样板引路、示范引领’工作方针,对5067处腕臂使用专业计算软件精准预配。提高接触网吊柱及腕臂安装精度,推动触网安装调整一步到位,减少精调工作量,为下一步接触网静态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安全生产
盘兴高铁强电工程项目安质部部长冉维强,他的“五一”行程排的很满,但他的目的地不是名胜山川也不是人文古迹,而是烈日下的一处处施工现场。
“开始操作前检查并确认安全带穿戴完整,脚扣佩戴正确,先挂安全绳……”“越是关键时刻,我们越是不能放松安全质量的监管。”冉维强一遍遍提醒着工人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冉维强对记者说:“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我们是所有专业的‘免疫系统’,时刻防范危险入侵。为杜绝安全事故发生,项目部推动‘人防’向‘技防+制防’升级,打造‘安全夜校+实景培训+应急演练’三维课堂,为项目高质量建设筑牢‘防火墙’。”
盘兴高铁强电工程去年8月开工建设,目前正是“建设标杆盘兴大干100天”劳动竞赛的攻坚阶段。自项目部进场来,团队以无轨精准测量技术和接触网腕臂、吊弦计算软件为核心驱动力,将数字化、智能化与工程建造深度融合,通过数据分析让施工过程清晰可视化,不仅有效提升施工质量,还大幅缩短工期。
盘兴高铁即将以矫健的身姿穿越群山,而建设者们的的匠心精神,也将化作钢轨上跃动的音符,奏响着新时代铁路建设者追求卓越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