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洞、张公洞旁,北撤新四军张贴保护通告

学习强国 | 2023-08-26 09:53

“查宜兴境内善卷与庚桑二洞,为名胜之著称,亦属民族文化古迹之一。我军所至,纪律严明,对该洞之名胜古迹,皆须维护与尊重,该洞之创建者储南强老先生热心文化事业,从事有年,迄今未懈。因此,对储南强老先生其家属财产等,亦应根据我党我民主政府之法令政策予以产权财权之保障。特此通告。”这是1945年9月24日由新四军苏浙军区政治部下发的通告,其中提到的“善卷与庚桑二洞”即为宜兴的善卷洞和张公洞,而开发和保护这两个天然洞穴成了储南强老人在暮年时最为重要的使命。

1937年冬,日军攻占宜兴县城,大肆烧杀抢掠,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栖身善卷洞边的储南强老人在此地组织乡民武装,奋起反抗,张公洞更是凭借自身洞穴的独特和神奇莫测,在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考察下临时更改为“第三战区抗日司令部”。

抗战一度取得短暂胜利,但南部山区迎来的是日军更加疯狂的报复。日军纠集大批人马,围困张渚,一夕之间,善卷洞外所有房屋尽被烧毁,储南强的儿子阿通也被日军炸死在善卷洞旁。白发苍苍的储南强老人在战火中送走了年仅25岁的儿子,他坐在善卷洞边,满目疮痍,处处残垣。耗尽15年心血拼死守护的故土山河,此时留给老人的却只有无限的仇恨与悲愤。

正是在这一年,新四军来了,一道曙光照进了宜兴人民的心中。1939年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同志决定开辟宜兴太福地区作为“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跳板,先后三次派张之宜、陈立平等率党政军干部40余人进入太福地区,宣传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扶持地方名流、实力派一道抗日,帮助打开新局面。张之宜悄悄进驻宜兴及南部山区,开辟根据地,与储南强取得密切联系。

在艰苦作战的同时,新四军不忘恢复与建设苏南地区的文化与教育工作。对于日军的奴化政策,抗日军民团结一致,与日军针锋相对,编印了许多报刊、图文、标语等宣传品,教育唤醒民众;在太华地区举办“教师暑期讲习会”;在胥锦村创办“三洲实验中学”,培养优秀学子。

1945年9月24日,日军宣布投降后不久,苏南新四军撤往苏北时,为保护善卷洞、张公洞两洞的自然景观不受破坏,在两洞旁分别张贴下这份《新四军苏浙军区政治部通告》,强调要保护两洞及储南强私产。两洞饱受战火蹂躏,终于得到了明确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储南强老人将“两洞”献给了人民政府。

今天,“新四军通告”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重视保护文化古迹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