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开展省内结对帮扶工作纪实
这是振奋人心的喜讯!
目前
贵阳市对口帮扶县
今年剩余的80048名贫困人口
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这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强化省会担当
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胜
作表率、走前列、做贡献
这是庄严承诺的兑现!
以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助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更好地服务全省脱贫攻坚大局
在贵州撕掉绝对贫困标签、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贵阳作为省会,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强化省会担当、发挥省会优势,从全省脱贫攻坚的大局出发,深入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最需要的地方去,主动开展省内结对帮扶工作。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2016年以来,贵阳坚持领导带动与全员行动并举,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协同,面上帮扶与点上聚焦并重,注重“输血”与“造血”结合,重点在民生改善、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积极帮扶习水、印江、麻江、镇宁、长顺、普安、天柱、罗甸、水城、剑河、望谟、紫云、纳雍13个县,为全省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全面胜利贡献省会力量。
2016年以来,贵阳大力实施大市场、大就业、大产业、教育、医疗、干部选派及培训“六大帮扶工程”,在“3+9”对口帮扶县投入真金白银、传递真情实意、坚持真抓实干,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2016年以来,贵阳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6.67亿元(其中财政帮扶资金7.97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376个,先后助推习水、印江、镇宁、麻江、普安、水城、剑河、长顺、罗甸、天柱1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带动4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16年以来,贵阳不仅助推部分贫困县撕下了绝对贫困的标签,更同他们一道探索出一条大市场带动、大产业助推、大就业促进、大帮扶落实的输血造血、反哺共赢的帮扶新路。
协同作战制度化高效化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口支援,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贵阳市把做好省内结对帮扶工作作为强化省会担当、践行省会使命的重要体现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高位推动、高端谋划,专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建立市级统筹、部门配合、区级包片、企业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的省内结对帮扶格局。
▲长顺县(图片来源:品长顺)
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和贵州“三山”贫困地区中麻山腹地的长顺县是贵阳市第一个结对帮扶的贫困县。2016年,贵阳市结对帮扶长顺县、全市对口支持各乡镇,出思路、出资金、出人力、出物力,与长顺一起干、一起拼,伴随着资金的投入、资源的引进,长顺县步入了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快速发展道路。
长顺县政协副主席、扶贫办主任陈忠翰说,长顺的发展和收获可以用“前所未有的变化”来概括。从产业、资金,到教育、医疗、人才,贵阳的帮扶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真心实意的,倾尽全力的。
今年3月,省政府发布公告,长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带动兄弟市州实现同步小康是贵阳作为贵州“首位城市”义不容辞的“首位责任”。近年来,在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贵阳不仅统筹抓好全市脱贫攻坚任务,而且当好“火车头”“发动机”,围绕集中攻坚、稳定脱贫,以市级统筹帮扶3个贫困县、6个区3个开发区对口帮扶9个贫困县的方式,举全市之力结对帮扶全省的贫困县。
完善结对,深化帮扶。来到对口帮扶县脱贫攻坚一线,深入当地农村群众,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了解扶贫情况,研究脱贫举措方法……在此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以上率下、紧盯不放,带头深入结对帮扶地区开展调研、研究帮扶工作。
据统计,市、区两级帮扶领导小组共开展工作调度近600次,到帮扶县实地开展对接工作近800次,以实际行动推动扶贫取得实效。
脱贫攻坚,务求精准。贵阳市、区两级都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帮扶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并逐年制定大市场、大产业、大就业等六大帮扶工程的时间表、路线图,带着帮扶县干部群众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一起苦干实干、艰苦创业,不断增强对口帮扶县发展能力,带动全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生产基地规模化设施化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在帮扶过程中,贵阳市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长远之计,认真对照“八要素”,用好“五步工作法”,大力实施大产业带动帮扶工程,按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运营、协同化推进的思路,支持龙头企业市农投集团通过援建、股份合作、产业招商等模式,在全省“9+3”县(区)、结对帮扶县、贵安新区等地,建设50万亩(含市内2.5万亩)蔬菜基地及生猪、蛋鸡和水产等基地,覆盖全省22个县区。
位于长顺县广顺镇的贵阳万亩蔬菜保供基地是最早建设的蔬菜基地之一,既满足贵阳的“菜篮子”需求,也带动长顺县产业发展。
▲贵阳万亩蔬菜保供基地(图片来源:贵阳农投)
“以前一家人种水稻和玉米,一亩地只有几百元收入。现在,除了每亩地有800元的流转费,在这里干活每天还能拿到80元的工钱,我们两口子一年纯收入有5万元左右。”长顺县广顺镇来远村村民刘帮和欣喜地说。他每天都到蔬菜保供基地“上班”,现在已经开上了小轿车,过几年收入增加了,还准备换辆更好的。
在望谟县乐旺镇,由市农投集团旗下的贵州红枫湖畜禽水产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引入乐旺河河水建设的生态渔场中,两个月前投放的中华鲟快速生长,今年上市不成问题。这个占地70多亩的渔场年产400吨商品鱼,可产生约1040万元的效益,能带动50人脱贫。乐旺镇坡头村将产业扶贫资金作为股金,注入生态渔业项目,每年还可按7%的比例进行分红。
建起一个基地,兴旺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贵阳目前已累计投资12亿元实施长顺生猪产业、望谟生态水产养殖等产业帮扶项目145个,已建成贵阳市内及长顺、平坝、印江等地的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5万亩,剩余45万亩将于年内建成,建成后带动35万人就业,构建起引领长远脱贫的产业支撑。
同时,贵阳立足帮扶地区实际,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和“一县一业”产业发展布局,实施“百品百特”工程,以品牌运营+区域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推动产业品牌化运营,帮助对口帮扶县发展特色农产品。
今年以来,贵阳已梳理出帮扶地区“百品百特”特色产品25个,首批对望谟小黄豆、惠水黑糯米等18个特色优质农产品进行包装策划、推介上市,已签下300吨的供销订单。
产销对接精准化网络化
实地走访鸭池镇、田坝桥镇、朱昌镇等8个乡镇,考察了17个水果、蔬菜基地,汇总了基地种植规模、品种、上市时间、价格、品质等信息台账,帮助销售白萝卜3.6吨、莲花白11.5吨、青口白1.15吨……7月15日晚上8点过,市农投集团“9+3”产销对接工作组基地考察组七星关区驻点人员杨夏回到住处便立即梳理“驻点下地”的工作数据。
杨夏是12名直抵一线的基地考察组成员之一。今年7月初,按照贵阳大市场带动全省大扶贫的思路,市农投集团抽调专人组建工作组,分派到“9+3”重点县区驻点开展基地对接工作,精准掌握基地生产及销售情况,对滞销严重的种植基地,及时反馈信息,积极拓展销售渠道。
据了解,7月上旬,市农投集团已帮助威宁、织金、七星关等县区销售蔬菜近千吨,销售金额100余万元。
产业扶贫重点要在扶持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上拿出管用措施。产销对接不仅是贵州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的关键环节,也是助推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在帮扶过程中,贵阳市大力实施大产业带动帮扶工程,充分发挥贵阳大市场优势,以大市场带动大扶贫,每年腾出105万吨蔬菜、20万吨水果、90万头生猪、4万吨水产品的销售空间,同时大力实施“强化产销对接”攻坚行动计划,通过“农批零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扩大产销渠道,提高对口帮扶县农产品销售占比,让省内农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
建强流通体系。建成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冷链仓储配送中心等一批农产品冷库项目,投入运营贵阳供销马车队生鲜分拣配送中心等一批农产品集配中心,构建“分拣、冷藏、运输、加工”为一体的冷链物流体系,打造了上联帮扶地区生产、下联贵阳大市场消费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
拓宽销售渠道。在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贵阳数字化禽蛋配送中心以及154个惠民生鲜超市、80家社会化大型连锁生鲜超市、126个社区智慧微菜场设立“贵州产业扶贫销售专区”,通过直采直供方式,实现产销无缝对接。
助推“黔货出山”。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开设80余个贵州特色农产品销售窗口,建立稳定的中高端农产品供销关系。借助天猫、京东、苏宁易购“贵州扶贫馆”以及那家网、贵电商等本土平台,帮助本省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键直达”。
据统计,在帮扶过程中,贵阳累计采购销售本省农副产品476万吨、金额达495.7亿元。
利益联结共享化最大化
罗甸县逢亭镇纳上村曾经是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却因为贵阳市农投集团2019年在这里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生猪保供基地变成了“明星村”。
该基地规划年出栏生猪3万头,投产后年产值9000万元。为了让当地群众参与基地建设,吸纳贫困户务工,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贵阳市农投集团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免费发放仔猪给村民,每批次300头,并提供技术、饲料、疫苗、药品等,农户只需出劳动力,每头猪可获得收入200元,出栏后由公司统一回收销售。
2019年至2020年,贵阳市农投集团每年按照贵阳专项帮扶资金投入额度的6%向罗甸县政府固定分红,投产后按照净利润的5%进行固定分红。
“按照一头猪200元计算,一批300头,光是这一项一年就可增收6万元,这可是一笔不少的收入。”每隔几天,纳上村村民王登富都要去村里的生猪保供基地周边转一转,看看进展和变化,他说:“相信在这个项目的带动下,我们这个穷村一定会有出头之日。”
据介绍,目前,罗甸县已与贵阳市农投集团签署协议,落地实施3万头生猪养殖、40万羽蛋鸡养殖等5个产业项目,通过市级帮扶资金固定分红、收益分红、县级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土地分红、劳务分红等多种形式,强化利益联结。截至目前,已兑现固定分红600万元、土地分红670万元、劳务分红380余万元,带动260余人增收脱贫。
不仅是罗甸县,贵阳在帮扶的每个县都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以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金融为杠杆、平台公司为主体,实行“土地所有权固定分红、土地承包权保底分红、土地经营权阶梯分红、农户务工劳务分红、产业发展帮扶分红、反租倒包经营分红”的“六股分红”模式,引导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建立多层次、紧密型、共享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当地群众利益最大化,共享发展成果。
据统计,仅2019年产业帮扶项目就带动35个村集体经济增收540万元,助推633户19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在‘建基地兴产业’过程中,贵阳市农投集团始终坚持最大限度让利于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先后探索出蔬菜基地‘三权共享、六红带动’模式、生猪养殖‘19518’模式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多环节收益。”贵阳市农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祖泽说。
据介绍,2020年,贵阳市农投集团预计将带动3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民生保障长效化互动化
云岩区帮扶望谟县打易镇长田村发展起了菌菇产业,为长田村村民提供了就业、学习技术、开办“家庭菌场”的机会。
当前,长田村500亩木耳即将采摘。只要不下雨,马应组村民陆国荣和其他村民会轮流来给木耳喷雾,保持空气湿度,他们一天有100元工资。
独自一人留守在家的碑坳组61岁村民韦天佑从合作社免费领取了100多个菌棒办起了“家庭菌场”,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成功种出了朵朵黑皮鸡枞菌,合作社还上门收购包销。目前,韦天佑已采摘鸡枞菌3次,共向合作社交售近30斤,每斤20元。尝到甜头的他,还想在家种冻菌,把所有的空房间、屋顶、自家林地都种上菌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贵阳市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时,始终把劳务就业扶贫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大就业带动帮扶工程,2016年以来,累计为贫困县提供就业岗位56.21万个,特别是疫情期间,整合收集600余家用工企业的就业岗位5.18万个,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5274人。
扶贫更要“扶智扶志”。贵阳市大力实施教育、医疗带动帮扶工程,贵阳24所学校、22家医院分别与帮扶县的22所学校、31家医院开展结对帮扶,助推贫困地区打赢教育、医疗扶贫硬仗。
贵阳作为望谟县的帮扶方,为帮助望谟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采取挂职交流、选派学生到贵阳交流学习,在当地学校开设优质课、示范课、指导课等方式,与当地教育部门频繁互动,仅2019年,双方互动就有近百次,惠及当地教师760多人次、学生13840人次。
为“授人以渔”,贵阳大力实施干部互派人才培育工程,累计组织培训当地乡村干部470人次,选派农业、教育、医疗等85名专业技术人才到贫困县挂职。
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全省4000万各族儿女的热切期盼。
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即将迎来贵州撕掉绝对贫困标签、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时刻,贵阳将继续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努力干好每一天,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持之以恒做好省内结对帮扶工作,以实际行动助推全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全省决战决胜、历史性地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贡献省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