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三化水平” 让贵州农产品种得好卖得俏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就要提高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三化水平。这既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省通过强化资金支持、科技服务、设施保障,正在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的大型农产品基地,健全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标准和加工标准,打造一批农产品的公共品牌、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助力贵州绿色农产品种得好、卖得俏。
这段时间,位于长顺县代化镇打傍坝区的千亩大棚迎来丰收。这一季200多万斤的西红柿和丝瓜都将直销贵阳、成都、广州等地。
过去,坝区农民种植分散、结构单一,种植效益低下。2017年,当地引入龙头企业,推掉田坎,连片规划,建设起了规模化、高标准的蔬菜基地,亩产也翻了一倍,带动近千名农户脱贫增收。
长顺县代化镇党委书记金平说:“坝区调整以后,是把所有的土地流转出来,统一地种上了统一的品种,由龙头企业统一的技术,统一的市场,这样让我们的产业发展更高效。”
为保证蔬菜品质和卖相,从前期育苗种植到中期管护,再到后期采收打包,基地都有严格标准。
长顺县代化镇打傍蔬菜基地工人刘小艳告诉记者:“我们这个番茄主要就是一箱要放四层,一层的话就要放32个到34个左右,每一层都要放纸,打包好了拿去市场很受欢迎。”
长顺县宏丰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张海元说:“在种植方面一般用数字化地在管理,比如说一亩地我们种西红柿2200颗,种丝瓜我们种3200颗。用工方面,丝瓜一亩半一个人,西红柿是二亩地一个人,每天根据作物生长的阶段给他安排任务。”
像打榜蔬菜大坝这样的500亩以上坝区长顺还有32个,通过引进贵阳农投集团、广州江楠集团等龙头企业,全县共发展精品高效蔬菜16万亩,实现产值约5.7亿元。
在贵州,还有488万亩的土地正在发生这样的转变,今年全省1725个坝区预计平均亩产将达8500元以上。
规模化、标准化,让农产品有了量与质的保证,想让产品销售更上一层还需要品牌的长效带动。
今年6月,一场关于刺梨的系列标准发布会在贵阳举行,会上不仅发布了《贵州刺梨系列标准》和评价通则,还首次亮相了“贵州刺梨”的公共品牌,5家刺梨龙头企业被授予公共品牌的使用权。
位于龙里县的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公司以生产刺梨原汁、刺梨饮料为主,年加工刺梨鲜果上万吨,现已与广药集团王老吉、浙江娃哈哈集团等达成合作,共同开发生产刺梨产品。随着“贵州刺梨”品牌的不断打响,去年公司实现产值翻番,生产的自有品牌产品占比也增加到50%以上。
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公司副总经理费建军说:“自有品牌销量的提升,对利润的增长及未来的长远发展奠都是非常有利的。省政府对刺梨品牌的打造势头非常良好,在各大媒体及其他省份的推介,对我们的企业帮助很大。”
品牌的打响,也进一步推动了刺梨种植的规模化和标准化。自2016年以来,恒力源公司覆盖的刺梨种植基地面积扩大到1万亩,在公司的带动下,农户们改进了种植技术,提高了鲜果品质。
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公司副总经理费建军告诉记者:“2016年我们的退果率将近达到20%到30%左右,现在基本上就是1%到3%左右。果农对产品质量有一定的概念,一级果、二级果、包括维c含量、果品的直径以及成熟度,他们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龙里县茶香村委会副主任肖发海说:“我们村从2014年的几千亩现在发展到21000多亩,这几年和公司合作,要求我们不要有药残,种的时候按照2.5米×3米标准种下去的。不仅产量增加,而且价格也上去了。”
近年来,贵州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集中品牌打造,一轮又一轮的专场推介会带着贵州的茶叶、辣椒、刺梨等走遍全国各地。
“贵州干净茶”“关岭黄牛”“遵义辣椒”“普定韭黄”,一系列叫得响、卖得畅的品牌产品,让贵州农产品附加值更高。
与此同时,“梵净山珍 健康养生”“苗侗山珍”等市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也陆续建立。2019年,毕节市通过“乌蒙山宝 毕节珍好”区域公共品牌,实现农产品销售113亿元。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研究员夏忠敏告诉记者:“‘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贯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坚持优势产业率先发展,优势品种率先突破,建立规模化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带、产业群、产业区。重点要建立贵州农产品品牌评价与价值评估体系和贵州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坚持提高农产品的‘三化’水平,让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