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新长篇《我和我的命》:原生家庭是女性的“命”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1-23 10:54

“我不信世上会有君子国,这使我活得不矫情;我不信‘他人皆地狱’,这使我活得不狡猾。”近日,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书《我和我的命》。这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的首部长篇。

小说主人公“我”是80后,出生在贵州山区,因是女孩而被父母遗弃,却“因祸得福”,从农家到了知识分子家庭。原生家庭的改变,让她的命运走向变得复杂起来。长大后,“我”无法承受养母去世,养父要再婚,亲姐姐、姐夫接二连三地亲情“胁迫”,从大学退学,到深圳摸爬滚打,却无意中成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见证了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传奇。“我”在深圳找到了爱情,收获了友情,感悟到了亲情,但与此同时,原生家庭的亲情绑架从未停止,生活在底层的亲人对她提出各种要求……

梁晓声在小说中对“命运”倾注了最深切的关怀。他写出了命运之不可违拗的决定作用,也写出了人的奋斗和自修自悟能够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生活依然复杂,生命依然昂扬,奋斗依然坚韧,小说冷静看待“命运”,既相信命运、热爱命运,和自己相依为命,又努力改变命运。

同时,他又用另外几个女性的命运,不断向读者发问:你信命吗?原生家庭是“命”吗?血缘亲情是“命”吗?你相信奋斗能够改变命运吗?个人奋斗到底是为了成功,还是为了每天都过得充实?大千世界中,漂泊人世间,我们该怎么安放自己,才叫与命运和解?如果注定一生平凡,我们该怎么办?

年轻人与父辈一样,能够承担家庭的责任、自我成长的责任,乃至社会的责任,这是这部小说最大的发现,也是梁晓声多年关注中国社会变迁和青年成长的最新体会。我和我的命,也是我和我的责任、我和我的勇气。

这种基于家庭伦理和亲情伦理的现实关怀,被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命名为“伦理现实主义”。他认为,梁晓声是中国当代文坛少有的,致力于书写平民的正道沧桑的作家。而他的“正道”扎根于中国的伦理,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和时代变迁。

曾几何时,梁晓声在书写知青生活的时候,在写下思考社会阶层变化的时候,总是会思考社会对人的要求、时代对人的改变、困难对人的考验等;同时,也总是在呈现,人对这些要求、改变和考验的回应——更多的,是被动的回应,是不屈不挠。而到这了这部新长篇,人物的回应更多地内在化为一种责任和修养,人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要承担起血缘、家庭和生命、社会带给人的责任。

除了责任和社会关系,这部小说的另外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女性成长话题。小说中的几个女性,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尤其在深圳,商业的冲击和诱惑,容易让女性迷失。小说中就写到了出卖身体换取生存的女性,她们向自己的“天命”投降了,当然,命运也并没有因此厚待她们……

而通过主人公和她的好朋友李娟,小说写出了有责任感的女性的成长。她们自尊自强,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同时,也相信勤劳、善良、正直的力量。在生活一再想要扭曲她们的时候,她们都展现出了女性尊严的力量。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中篇小说奖并收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典作品文库;《雪城》收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部优秀长篇小说典藏;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