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料”变“宝贝” 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及农机化现场推进会召开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2-11-12 16:07

生态环境多一份优越,农民多一份增收,小小秸秆,从原来的“干草废料”摇身一变,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宝贝”。11月11日,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及农机化现场推进会在余庆县召开。

当天上午,农业农村厅总兽医师,畜牧发展处、农业机械化管理处、科技教育处、省农机推广总站、省草地推广站等单位及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分别前往余庆县龙家镇硕磊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第一牛场、松烟镇李勇家庭农场、松烟镇秸秆饲料化利用试验基地等地,现场了解农作物秸秆的再生利用技术。

我省土地资源条件有限,但秸秆资源丰富,每年有1100万吨农作物秸秆产生,用则为宝、弃则为害。提高秸秆饲料化水平,不仅缓解饲料粮供给和土地资源压力,也有利于解决人畜争粮问题,同时,实现秸秆饲料化中机械化水平,还可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附加值,促进我省农业现代化,促进生态环保和提高农民收入,助力我省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十四五”规划任务目标。

2021年全省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约1138.05万吨,可收集量995.71万吨,占总量的87.49%;综合利用量882.67万吨,综合利用率88.65%。主要以水稻秸秆(378.53万吨)、玉米秸秆(299.85万吨)、油菜秸秆(159.51万吨)3类秸秆为主,占秸秆总量的73.63%。其中,饲料化利用267.16万吨,利用率为30.20%。,可饲养89万牛单位的草食牲畜,可节约饲料粮60万吨,可为广大养殖户增收19.2亿元。

从经济效益看,一是秸秆本身的效益,普通秸秆每年增加农业产值10.69亿元。二是牛羊养殖增收的效益。三是秸秆养畜是以养促种的有效途径,通过过腹还田提供优质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从生态效益层面看,每年农作物倒茬时期,地方政府都要投入人财物制止秸秆焚烧。如每年可利用的秸秆1100万吨直接焚烧,将排放1800万吨二氧化碳,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通过大力发展秸秆养畜,很好地解决秸秆集中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

近年来,我省通过秸秆处理综合利用,大大改变了过去传统的饲养模式,变放牧为舍饲或半舍饲,使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等项目顺利实施,农户增加了养畜量,项目区的人居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都得到显著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驾齐驱的良性循环。秸秆养畜促进牛羊养殖业稳定发展,增加牛羊肉和奶类供给,还为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战略创造了条件。

未来,我省将继续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依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就近就便”的原则,根据不同农作物秸秆收获季节、收获量和离田利用途径,探索建立有效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存及运输运行模式,扶持建设秸秆收储场及相关设备设施,组建专业化秸秆经纪人队伍,实现秸秆高效离田、收储、转运、利用。

(摄像 陈秋莎)

记者:钟泽(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