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新征程·一把手访谈》——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 唐德松
近日,国家一级作曲、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常务理事、贵州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唐德松做客贵州广播电视台FM97.2旅游广播特别节目《启航新征程·一把手访谈》。
访谈中,唐院长介绍:学科建设是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促进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发展,可以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改善学科梯队的结构,可以改善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推动学位点建设等。体现着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学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艰巨任务。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科建设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贵州省教育会议精神,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建设一流民族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按照“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坚持“三元融合(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民族团结精神)”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音乐舞蹈学院办学的历史成绩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前身是贵州民族大学艺术系,始建于1955年,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85年恢复招生,2001年组建为音乐舞蹈系,2004年经学校学科整合为音乐舞蹈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四个本科专业,艺术专业硕士、少数民族艺术两个硕士点。
二、音乐舞蹈学院学科建设的三个亮点
学科建设是决定学院教学、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坚持把学科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凝练方向、汇聚人才、构筑平台”的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加强保障,拓展视野”的措施,我们把“特色”办学,转换为“优势”,要把优势建设成“强势”。
(一)确立了突出民族性、强调地域性人才培养理念,建设一支下得了田野,进得了课堂,上得了舞台的师资队伍。
(二)构建“采、编、排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贵州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课程群。
(三)创建高端合作平台,加强艺术实践,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插上翅膀。
三、音乐舞蹈学院学科建设的八条路径
(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德为先,牢记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
(二)立足学院特色、优势,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准确定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
(三)立足高等艺术教育的规律,积极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升级,构建“教学、创作、演出、科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
(四)努力造就一支活跃在国际国内舞台、学养丰富、造诣深厚、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五)发挥学术带头人的领头作用,凝聚具有特色鲜明、研究方向集中、成果突出的创研团队。
(六)围绕艺术行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利用校内舞台表演综合实践基地,积极推进和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进真实工作项目,打造创新创业项目,大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七)以国家音乐舞蹈事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素质要求为核心,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调研,专业核心课程对应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重新修订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标准,明确各专业素质要求,严格课程标准执行与监督,构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统筹考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等各层级课程的衔接。
(八)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