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助推高校舞蹈课程 思政建设新活力
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舞蹈《剧目排练》课程,曾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主讲教师袁敏,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探索,在舞蹈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方面,开拓出了一条特色鲜明且引人瞩目的创新路径。
2024年3月至6月贵州师范大学思政示范课程《剧目排练》的教师团队,袁敏老师及刘琪老师,在舞蹈系教授组专家杨军教授、曾涛教授的支持下,匠心独运地创作了贵州高校首部“AI +思政”舞蹈身体剧场《景·行》,这一创作为舞蹈《剧目排练》课程思政注入了新的活力源泉。AI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体现了贵州地域文化特色与人文精神,展现出独特的教育价值。2024年7月,袁敏老师受邀教育部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创新学术活动》论坛,主讲了《地方高校数字化未来:群艺·益美视角》,将AI技术赋能高校舞蹈课程思政建设向全国高校教师展示,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及关注,9月至11月,袁敏老师先后推出了“地域文化”“跨学科文化”“苗族古籍”数字人系列课程,3D宋代舞蹈美学展,3D数字人课程,完成了贵州高校首个“AI+思政”融合的舞蹈课程数字资源系列建设。
一、3D数字人课程:丰富思政教育资源
九股苗
2024年6月,袁敏老师极具前瞻性地建设了个人专属AI数字人课程资源,这些AI数字人课程成为舞蹈《剧目排练》课程思政的重要助力。
“贵州地域文化数字人课程”具有独特优势,为思政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般接受思政教育。例如,在贵州苗族舞蹈相关场景中,数字人深入讲解苗族文化中蕴含的尊重自然、团结和谐等思政元素。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能深刻理解贵州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对于在贵州地域文化理解和思政素养提升方面存在不同层次差异的学生,数字人引导他们从贵州地域文化舞蹈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如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责任感等,逐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尤其是“贵州历史古籍数字人课程”,苗族古籍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在舞蹈场景中,数字人可以展示古籍文化与舞蹈的渊源,深入解读苗族古籍所蕴含的祖先崇拜、民族传承等思政内涵。学生通过数字人的展示和讲解,能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识,这也是思政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体现。
在开发贵州地域文化数字人课程过程中,袁敏老师积极引入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从贵州民俗数字资源建设到贵州地质博物馆中生物多样性与舞蹈创作的联系资源建设,深入挖掘拓展多元的贵州地域文化舞蹈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前沿知识数字人课程主要围绕艺术、科技、跨学科的前沿知识相关的思政教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舞蹈前沿动态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这种情境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接触前沿知识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思政教育与舞蹈前沿发展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追求舞蹈创新的同时,秉持积极的文化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
二、3D技术的融入: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
三、舞蹈文化元宇宙:开辟思政教育新境域
跨学科舞蹈元宇宙
2024年8月,她与西南科技大学臧红彬教授,厦门大学李渊教授,清华大学党安荣教授进行了《元宇宙赋能教学创新》的会议讨论,在跨省跨校跨学科专家的学术交流与技术支持中,搭建了首个舞蹈元宇宙平台。9月正式使用于舞蹈教学中,舞蹈文化元宇宙的特性与思政教育紧密关联,发挥着独特的教育效能。
沉浸感是舞蹈文化元宇宙的突出特性。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学生置身于高度逼真的舞蹈世界。这种沉浸感为思政教育的融入构建了优质的情境。学生沉浸其中时,全身心投入到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舞蹈体验,思政教育不再抽象,而是以直观且深入内心的方式。
交互性构成舞蹈文化元宇宙的关键特性。在这一元宇宙空间内,学生不再扮演被动的观看角色,而是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能够以多种形式与舞蹈元素展开互动,这种交互性促使思政教育模式发生转变,从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演进为双向互动探索模式。在交互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各类舞蹈文化元素的深入交流,主动地去发掘并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内涵。
扩展性是舞蹈文化元宇宙的重要特性。元宇宙不受现有舞蹈文化内容的限制,随着技术发展和舞蹈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涌现,可以不断纳入新的舞蹈元素、文化场景和互动模式。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思政教育素材可随元宇宙扩展而更新,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
舞蹈《剧目排练》课程思政的建设,通过创建舞蹈文化元宇宙、开发数字人课程以及创作“AI + 思政”舞蹈身体剧场等一系列开创性举措,这些探索受到学生运用后的一致好评,并受到学界和教育界的关注。这些数字化的创新,为舞蹈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开拓了新思路、新方向,从而为教育领域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
文字来源:贵州师范大学 袁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