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茅台记忆》| 三次归零,生活就在于不断挑战!(下)

我的茅台记忆
00:00 / -陈博,茅台集团企业文化处 企业文化研究宣教员、“文化茅台”宣讲团宣讲师。
进入茅台集团10年间,她3次将自己归零。从一线包装岗位、到讲解岗位、再到企业文化处研究、宣讲“文化茅台”,一次次选择,一次次蜕变,同时也面临着一次次挑战……
陈博
在中国酒文化城那5年时光,我自己也没有想过会离开,因为团队和氛围是非常好的。我们有的时候也会抱怨考核很重,压力很大,但是这个团队是非常积极向上的,而且非常努力。大家都在比学赶超,每年我们都会有讲解员等级的划分,都得通过考核,甚至还会开展讲解员大赛,制作PPT选择一个主题来进行讲解。
所以这5年我的成长是很大的。能够胜任重要接待,掌握很多独特讲解技巧以后,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会觉得自己在中国酒文化城会越干越好,朝着一个比较专业性的讲解员去发展。
但是2017年年初我自己发生了一点变故,腰椎在一场车祸中受伤了,导致我不能长时间行走,但讲解工作就需要长期走动。所以在2017年5月份,领导也非常照顾我这种情况,同时也是根据工作的统筹,当时的文化科也没有宣讲的力量,所以就把我调岗到文化科,离开了讲解员岗位,很突然。
其实之前的经历也是为我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得熟悉厂情厂史,在中国酒文化城这5年多的时光就让我有了很多基础。
但是后来慢慢发现,我们在中国酒文化城更多是根据所看到的所展示的东西来讲解,先说它是什么,然后再解释它,其实就是这两个内容。或者就是回答游客提问以及设计一些技巧和亮点。
到文化科以后发现厂情厂史在中国酒文化城里虽然会有涉及,但是企业的发展,还有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企业精神、重要节点、企业信仰等等内容,这些是以前讲解里边涵盖不了的。所以还是得继续从零开始,再次归零。
记者:您当时本以为可以在中国酒文化城工作很多年,结果调入企业文化处了,有没有觉得遗憾?
刚过来的时候也有不适应,我的办公室在21楼,从窗户能直接观览中国酒文化城全景。每天看到大巴旅游车一批一批驶来,非常繁忙。就想到我现在是自己一个人工作和当时的一群人工作感受完全不同。那时大家一起学快板,一起去参加很多的活动,都是一个团队。我离开中国酒文化城之前已经是讲解组组长了,要担负起带领我们讲解团队每个人进步成长的这样一种责任。
刚调过来时我们部门的科长调到道真扶贫去了,我们科就我和另外一位老师俩人,我也不知道工作该怎么做。每天看着中国酒文化城很忙碌,回过头就觉得自己很孤独,最开始那种感觉是很孤独。
以前是一群人在一起,我们每天早上会一起晨练,每周的周会大家会进行业务交流和探讨,还有每个人轮流一个周来带领大家学习一样新的东西或技能,它是一种团队的成长。到了这边以后,感觉什么都得从头再来。
陈博和同事们晨练
第二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干,只有慢慢地学。也不知道企业文化的宣讲师,他在我们的所有工作里边,甚至是对茅台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意义?
之前我认为可能就是各个部门或者车间来函来电话,请我们去宣讲企业文化,留下一些见证性的资料用于考核。从事宣讲工作三年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特别是提出“文化茅台”战略构想以后就更重视了。我从一个讲解的角色转变为对外宣讲,甚至是对于企业文化的宣讲,这个角色转变过程中,发现很多惊喜,也发现了很多茅台文化建设里边曾经没有人做过的内容,需要提炼归纳,把它系统地整理出来,再通过我的语言去表达去传播,这很有意义。
我是在2017年8月份开始第一次宣讲,那时候是给新员工培训,大礼堂下边坐了800多号人,曾经负责重要接待我一点儿都不紧张,但我站在的大礼堂的讲台上不知道为什么腿就发软了,感觉很不同。所以每回“第一次”的这种考验,都令我印象深刻,怎样都不会忘记当时的感觉。那一次下来后我就深刻理解,如果自己没有那桶水,怎么给别人舀出来一瓢,如果自己都没有东西,在公众场合演讲别人会看见你很多缺点,所以就得不断地提升。
之前我给自己立了一个小目标,是要做一本移动的厂志,就是先把茅台的过去了解清楚,这一两年的时间也在非常努力地去做好这件事情。
集团提出了“文化茅台”,这就是一个新兴的东西,没有人给它确切的定义。但我们科室要做的就是“文化茅台”的宣讲,大概是2019年我们开始的这个课题,这两年我宣讲应该也有几十次了,也慢慢的得到了一些认同感,“文化茅台”好像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具体是什么,我们的工作是让它去形成一个大概的系统的具象的东西,而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茅台党校和职工教育学校经常给我打电话,让我去给做培训,关于“文化茅台”的宣讲。我就说它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命题,它就是一个常见常新的工程,那么我只能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在茅台历史的基础上,根据现在的一些形式,对未来文化方面作的一些预判,从预判里边去找到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文化茅台”背景,甚至是一种紧迫性,为什么要用文化去引领一个企业的发展,用文化怎么去变成一种推动力,推动着茅台品牌可持续的增长形成一种优势,慢慢的可能就会给别人有那么一点点启发性。
任重而道远。我觉得不管是在一线,还是在讲解员岗位,还是现在的新的岗位上,我觉得都非常幸运,因为我所做的工作都是有压力的,这种压力在逼着你前进,甚至是逼着你成长和学习。有时候会觉得很累,压力很大,但是10年之后再回顾看现在的自己,改变和成长都是潜移默化的。
茅台文化是什么?我曾经就在宣讲的过程里讲过,是以你自身的成长去诠释茅台的文化对你的影响,去诠释和理解它的意义。
宣讲工作不是照本宣科的。我一年几十次宣讲,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在一线。我觉得这份工作的意义不在于让别人认为我讲得有多好,或者多少人认识你,或者多少人觉得你很厉害。从一线过来的人能深刻感受到日复一日重复的操作里边的那种精神的空虚,所以有些员工可能不知道他为了什么,工作是为了什么。
我从事的这三份工作循序渐进到了今天,我就会以自己的一些人生经验和工作经验融入到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和宣讲里去,让听我课的人,他们也许刚刚才翻完仓,或者踩完曲,头发湿淋淋的,穿着背心,甚至整个会议室都还是一股酒糟味,在这样的环境里边的这些员工,能够在短短的40分钟或者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边,能记住我说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故事,在那一分钟给了他一些思考,或者有了一些指导性提醒,或者让他看到了他为什么要在茅台,茅台对他来说是什么,有那么一点,我就觉得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我们有个内部平台叫i茅台,不少人可能在这里找到我的电话,或者在i茅台上给我留言告诉我,听了我说的课,觉得最近精神好了很多。有一位新员工给我留的言让我印象很深刻:我觉得陈老师你讲得非常好,我现在每天早上睁开眼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在为谁工作!
这10年来我觉得也不能算是骄傲,这就是意义,工作的意义,甚至是人生的意义也不过如此,其实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也就是茅台里边一位普通的员工。不管是做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一种敬畏和信仰,没有这种敬畏之心或者信仰,工作做得再好,他都会觉得很无聊。
记者:工作了这么些年,从事了三份完全不同的工作,您有哪些收获呢?
太多了,我觉得第一应该就是成长,可能有时候你自己都想象不到。我从以前的很感性变成现在很理性,而且是会非常冷静地去分析一件事情,或者看到事情的本质。可能也因为我的家庭或者是我的身体遇到的一些变故,让我活得更加通透一些,都是平常心的心态,而且也非常的乐观。我觉得也是一大收获。
第二是很知足。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岗位,没有愧对每天工作的时间,没有愧对每个月的工资。而且现在茅台的发展所给我们带来的物质条件也好,还有很多很多,对我来说也实现了我曾经不敢想的一些人生价值,很知足。
我现在只想做好企业文化的宣讲工作,把茅台的信仰、茅台的精神、茅台人的故事就这样传播下去,让越来越多新鲜血液进来以后,能了解茅台在今天它为什么能成为这样的一个千亿集团,甚至是万亿市值背后到底藏了怎样的故事。就想通过我的宣讲,让他们打开那么一个小口。因为我不可能讲得全,我的认识也许还不够,还需要更多地学习。
对于茅台来说我非常感恩,希望它好,希望它越来越好!提到茅台两个字,我们作为茅台人应该都是觉得很骄傲和自豪的。所以作为茅台员工就觉得必须得守护好我们自己的企业,守护好这片基业,特别是守护好这片祖业,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精华。
记者:作为“文化茅台”宣讲师,您是怎样理解茅台的?
应该是从很多方面去考虑。茅台对我来说,它就是最熟悉最亲近的像家一样的港湾。
从1951年能从三家烧坊起步,能在100多年前就去到旧金山获得金奖,还有我们茅台先辈们那种奋斗、始终不渝的这种坚持等等,我想对茅台说的就是我会坚持初心和自己的定力,把这些历史精华的东西一直传承下去。
让我们的员工甚至是外界,了解到茅台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企业,才能让我们整个企业里边的每一个细胞有这种坚守、坚持的定力,也有这种敢于去创新创举的活力,也有奋起奋发的一种勇气。这就是我想对茅台说的,我会做好自己的工作,坚定不移地做好文化的宣传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
记者:黄石明、宁英奇、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