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茅台 | 藏酒人生

藏酒人生
00:00 / -主持人:品味茅台,品读酒中故事,回味酒之文化。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品味·茅台》,我是静宜。
在贵州,汩汨流淌的赤水河畔,酣畅地呼吸着空气中飘散的酒香,天、地、人,如此奇妙地在祖国大西南的一隅相谐相生,铸造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一件珍品——茅台。“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各种滋味,是否又醇厚了几许。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品味茅台《藏酒人生》。
萧伯伯是父亲认识的第一位矿工师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酒。儿时,我的床边故事就是他和萧伯伯藏酒那点事。父亲和萧伯伯的藏酒中有很多孤品,每一瓶酒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能讲上三天三夜。不管我有没有用心听,父亲都会不厌其烦的从古追溯至今,最后再倒叙一遍。直至今日,我对他的酒友及酒故事,仿佛历历在目。
前不久,父亲接到了远在美国纽约的萧伯伯电话。
“喂,老金,你们一家三口来纽约玩,我有好东西给你看。”
“你是不是淘着好东西了?”
“先不告诉你,你来了之后再给你瞧瞧。”
父亲站在客厅里,听筒贴着耳朵,我知道电话线连着的,并不只是萧伯伯,还有他们曾经一起收藏的老酒。电话挂掉后,父亲迫不及待地订了机票。
就这样,我们一家三口飞到了大洋彼岸萧伯伯的家。一条曲折的小路紧挨着大海,两旁的房屋隐藏在茂盛的花草灌木间,极为幽静。通向两扇锻铁大门的红砖车道,两旁植满白杨。车道延伸进铁门,再进去,就是萧伯伯居住的小区。刚一敲门,一只热情的小狗便趴在门口,急切地招呼着来客。萧伯伯踩着急促的脚步,渐渐地靠近我们。他脸庞浑圆,很像木头刻成的中国娃娃。鼻子大而扁平,双眼眯斜如同竹叶,耳朵长得有点低,肉乎乎的。
“老金,几年没见,你的将军肚不见瘦点。”
“萧哥,你也还是老样子。你不说有好东西给我瞧瞧吗?在哪?”
“你看你,刚下飞机,心急什么。我们吃完饭再看。”
饭后,父亲催促着萧伯伯带我们去看他的宝贝。萧伯伯带我们来到他的书屋。他称书房为“酒窖”,当我推开门的那一刻,一缕醇厚的酒香侵入鼻孔和喉咙。萧伯伯风趣热情地向父亲展示他最近几年收藏的宝贝。酒架柜上摆放着一百多种彩色瓶装的酒,琳琅面目,大小依次成列,就像一轴经典的国画。
萧伯伯把一瓶包有棉纸的老酒放在父亲手里,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是一瓶茅台酒。
“萧哥,这可是82年的五星牌贵州茅台酒,你从哪儿淘来的?”
父亲的眼睛始终没有移开酒瓶。萧伯伯招呼我们坐下,转身拿了两个酒杯。
“来一口。”
父亲端起酒杯,先用鼻子捕捉着它的浓郁香气,然后把酒杯凑到唇边一抿,只觉—缕醇厚的香浸入齿颊舌尖,久久回旋于其中。
“只有这个味道能让我感受到祖国的温情,茅台是国人的骄傲,藏酒乃是藏文化,百年珍藏更是意义重大,不收藏岂可?”
萧伯伯意味深长地注视着酒杯里的酒。
“说说你这酒,怎么淘来的?”
“来,咱哥俩儿边喝边说。”
03年夏天,萧伯伯下乡淘酒,走了一天也没什么收获,正打算吃个饭,坐最后一班车回镇里。吃饭时,无意间打听到有位老人家手里有瓶茅台老酒,一听这喜讯,萧伯伯的腿都迈不动了,立刻和这位老人取得了联系。
到了老人家,萧伯伯便直接说明了来意:
“老人家,我听村里的人说,你这有瓶茅台,你能否让我看看?”
“你是做什么的?怎么知道我有瓶茅台酒?”
“我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平时就爱收藏一些老酒。刚刚在饭馆里听说你有瓶茅台酒,所以想来开开眼。”
“不行,我这酒珍贵,要是磕坏了咋办?不行不行。”
老人开始不同意,心里有些抵触。萧伯伯为了取得老人的信任,把中国的酒文化给老人娓娓道来,苦苦哀求只看一眼。老人被萧伯伯的热情和真诚给打动了,最终拿出了这瓶酒。萧伯伯一看,眼睛都亮了,虽说这酒严重受潮,但毫无疑问是瓶值得收藏的好酒。他将这酒的名称、特点、背后的典故一一说来。
老人听后感动不已,哽咽地说道:
“这样的酒只配你这样懂它的人拥有,我送你了。”
“老人家,这可使不得,这酒如此珍贵,我怎能夺人所爱?”
“这酒放在我这儿糟蹋了,你既然是收藏家,那你肯定能将它保管好。我就不用每天提心吊胆的怕弄坏它了。”
萧伯伯被老人的这番举动感动得潸然泪下,最终萧伯伯以高出市场价两倍的价格收藏了这瓶茅台。
听完这个故事,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和萧伯伯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收藏茅台。中国的酒文化上溯可至几千年,李白、杜甫、竹林七贤等文人墨客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旖旎,“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迈,还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狂放不羁,可以说,酒与诗书,共同谱写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我继承了父亲的酒业,也传承了他的故事。作为经销商的我,谈及白酒收藏市场的前景,我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国外的藏酒有几百年的历史,酒类拍卖也已有百余年,但中国白酒进入拍卖领堿一共才短短的数年时间,我相信,中国白酒的未来一定会保持健康良性的持续发展。
主持人:品味茅台,品读酒中故事,回味酒之文化。主持人静宜向您问安。明天同一时间,继续与您《品味·茅台》!
稿件统筹:刘征蔚
制作:龙静宜 梁克龙(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