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走基层丨侗家油茶香飘万里
美丽的贵州生机勃勃,芬芳的田野绿意盎然,贫穷的过往在每个人的辛勤劳作中悄然变样,富饶的生活在每一个努力奋斗的日子里已然到来!
“打油茶,油茶香,油茶香飘传万家……”侗族敬茶歌中所唱到油茶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立夏后,油茶迎来苗木嫁接的最佳时节,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也抢抓时间,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苗木嫁接。
“第一道工序是选择穗条第二个牙,两边削35度角,再用牙砧从中间破开包扎,这有一个铝片,嫁接工序已经完成了。”5月19日,玉屏侗族自治县道塘油茶苗木培育基地负责人杨波给记者介绍了嫁接工序,在他身旁,35名动作娴熟的工人正忙着完成460万株苗木的嫁接工作。
油茶种植成不成功,育苗是关键。为了促进油茶苗木生长,光是选择用什么材料包扎这个问题,技术人员就进行了数次改良。
屋内,油茶苗木培育嫁接现场热火朝天,成型的油茶苗等待移植;屋外,基地大棚里,密密麻麻栽种的移植后的油茶幼苗,青翠欲滴。道塘油茶苗木培育基地负责人杨波说,基地现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管理。
油茶不仅能榨成纯天然高级油料,还可以深加工做成护肤品、精油和保健品。玉屏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明说,仅仅是没有包装的茶油,都比市场上的菜油贵六七倍,“当前茶油的毛油市场价格大概在七十到八十块钱一斤,经过包装的茶油达到100多块钱一斤。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不断需求,茶油的市场价值会越来越高。”
位列贵州12个特色产业之一的油茶,在玉屏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地域特性与油茶的生长习性吻合,玉屏的油茶资源丰富。据玉屏县志记载,油茶在玉屏有超过500年的栽培历史。
今年65岁的姚沅明是玉屏县朱家场镇鱼塘村的村民,他从小就和油茶打着交道。在姚沅明看来,玉屏的油茶产业今非昔比,过去守着满坡的油茶树却过着穷日子的农户不在少数,现在农户也是乘着东风享受到了发展红利。“原来的油茶,老百姓不施肥,全部是泥。原来的果果一小个,树子老化了不改造,结的少。现在的油茶品种好,果粒要大,产量就高。原来能捡十多担,一千四五百斤,现在能捡四十多担,五六千斤。”
杨艳萍是土生土长的玉屏人,从小在油茶树下玩耍长大。在上海创业的杨艳萍偶然间了解到市场上橄榄油的价格,想到老家遍地都是的油茶仍然“养在深山人未识”,觉得十分可惜。2008年,杨艳萍毅然放弃在上海的事业,带着钱回到农村,开起了油茶产品深加工厂。贵州大龙益寿植物油有限公司负责人杨艳萍说:“我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听说橄榄油好,而且很贵。但我觉得我们山茶油更好,还有可以用来煎炒。我们贵州的东西都是纯天然的,都是宝。我就下定决心回来,把我们家乡的山茶油做好,销到别的地方去。一开始市场需求很大,本地原材料不足,产生了很多局限性。”
为了解决原材料问题,在市场上收购的同时,杨艳萍也开始流转土地,做起了油茶林示范基地。最初,门外汉的杨艳萍靠着自己探索和种植,走了不少弯路,“有次施肥,我以为施肥越多长得越好。结果死了一大片,大概是五六百亩的40%,走到那土地上都是心疼的。后来我就找了专业的人,咨询他们怎么做。就懂得了专业的人要做专业的事情。”
通过一步步摸索,一窍不通的杨艳萍将油茶荒山打造成了油茶林示范基地,流转了两个乡镇八个村的7500亩土地,涉及农户368户1104人。农户可以选择以每亩土地150元的价格租给基地,之后租金根据发展每年递增。农户也可以用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另外,也聘用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深加工,研究提取油茶的附加值,将产品销往上海、湖南、广东等地,黔货走出了大山。
“主要有婴儿用品、洗发水、沐浴露、洁面皂。油茶精深加工产品因为是我们贵州原生态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以前都是自给自足,现在就让我们的油茶走出去了。通过政府支持企业,企业带动农户,农户帮助企业的方式,形成一个发展的循环。”
通过和高校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玉屏油茶产业从育苗、种植到加工等一系列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由于选种、嫁接有技术,移植、育苗有精细化管理,与过去相比,油茶的产量有大幅改观。仅在2019年,油茶产值达2亿元。玉屏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明说:“产值主要包括油茶、茶油和附加值的产值。油茶是一项长期的富民产业,按照‘3331’发展模式,农户每亩可以增收600元以上。同时,油茶产业是一项密集型的用工产业,油茶的育苗、种植、管护和采摘几个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工,可以解决农户长期稳定的增收。”
杨明提到的“3331”发展模式就是“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如今,玉屏的油茶面积由2006年的12万亩增加到了22万亩,涉及全县农业人口7.8万人,其中涉及贫困户3425户11268人。玉屏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明说,通过这些年的发展,老油茶走出了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