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观展系列——“花朝月夕”龙怡颖个人作品展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花朝月夕”龙怡颖个人作品展1
00:00 / -
“花朝月夕”龙怡颖个人作品展2
00:00 / -
“花朝月夕”龙怡颖个人作品展3
00:00 / -
“花朝月夕”龙怡颖个人作品展4
00:00 / -本期主题:中国画的“意”“境”交融
在山水间窥“意”之奥妙;在花鸟中见“境”之优美。或富丽堂皇,或清新雅致,或惟妙惟肖,或写意抽象……
本期领读者:龙怡颖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研究生
中国古史传说把绘画的创始归于黄帝轩辕氏之臣史皇。战国晚期绘于丝织物上的帛画,开启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样式。画史、画品、书画著录等绘画理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端。五代两宋,由于宫廷画院机制的出现,花鸟、山水、人物等画种都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派系纷呈,大家辈出……
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独具特色的审美形式。在两千年的历史轨迹中,中国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创造无数经典,这些杰出的画作,也成为我们后学者的前行指引,循着先贤画家留下的丹青笔墨,后来者一路踏歌而行……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顾静说,龙怡颖正是在传统绘画路上的探索者之一,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浸淫于中国花鸟画的丰富滋养中,酣畅淋漓,不亦乐乎!从对宋元绘画的临习描摹、自然景观的写生领悟,以及后来勇于创新的尝试,无一不显示着同龄学子中少有的勤奋与执着!然传统画学之路道长且远,一路走来,总留下诸多的缺漏与遗憾,相信龙怡颖的初心所向,一定会补苴罅漏,不断探寻,在那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趣世界中收获丰盈的精神体悟。
空谷有声,万物有应,一切所望,皆有回响!
龙怡颖,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工笔画学会会员。
观展推荐
花朝月夕——龙怡颖个人作品展
地点:贵州师范大学当代视觉研究中心
工笔画,作为中国画中极具代表性的种类之一,千余年来,名家辈出、盛极一时;继而因受文人花鸟画的冲击,工笔画日渐式微;而后,得益于多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碰撞以及社会进步的潮流里,当代工笔花鸟画重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人新作,浩如繁星——从内容题材到技法的演变拓宽,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振兴态势,进入了一个再创辉煌的新时期。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
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工笔画在唐代已盛行开来。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的《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本文工笔均为龙怡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