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贵州卫视Ai节气嘉宾:唐朝诗人刘禹锡带来《秋词》,与君共赏!

卫视中心媒介拓展部 | 2023-08-08 12:02

8月8日2时23分

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贵州卫视Ai节气本期嘉宾

唐朝诗人刘禹锡

给朋友们带来一首《秋词》

一起来欣赏吧!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从此时节,阳气渐收,万物内敛,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

虽然这个节气名带“秋”字,但立秋只是天文学意义上的秋天来临,并非气象学上的入秋。

气候上划分季节主要依据“候平均温度”的变化来定,即当地连续五天的平均温度在22摄氏度以下,才算进入气候意义上的秋季。

立秋后,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我国很多地方仍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有民谚说“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7月11日入伏后,已经忍受了一段时日“上蒸下煮”闷热天气的人们,无比渴望着凉爽秋风早一点吹来。对此,我国一些地区民俗把立秋又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

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不同分法:第一种分法,以农历七月为参照,如果立秋时还没有进入农历七月,那么就称为“早立秋”,反之,若立秋时已进入农历七月,就是“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对应的农历日期为六月二十二,属“早立秋”;第二种分法,以时间点来划分,0点至12点为“早立秋”,12点至24点为“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属“早立秋”。

立秋无论早晚,炎热的气温已到尾声,时节向着“秋意渐起”行进。

立 秋 物 候

古代,人们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丨一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白露降丨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寒蝉鸣丨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立 秋 习 俗

赤小豆、井水服,洗澡为防秋老虎

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除了立夏称人的习俗,在清朝时,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话就叫“苦夏”。

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

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

红烧肉、爆肚冯,解馋之余还养生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要补了,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选吃肉。讲究的文人墨客名伶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养脾胃之功效,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北京人吃爆肚讲究去东安市场、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和东四牌楼等地,那儿有著名的爆肚冯、爆肚满等,他们的爆肚制作精细,肚嫩佐料唯美。

立秋这天吃炖肉,除了久远的风俗习惯以外,对养生保健也是大有好处的。立秋时,人们用吃炖肉的方法在体内既补充了必要的营养如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所以说,立秋吃炖肉既解了馋,又起到了保健和养生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除了“贴秋膘”,立秋时吃其他的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

“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样自古有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还有些地区立秋有吃鸡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个秋桃,吃完还要把桃核留起来,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将桃核扔入火炉烧成灰烬,认为来年可免除瘟疫。山东的一些地方,比如青岛、莱西等地区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语。

立 秋 养 生

薄衣御寒: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导“薄衣御寒”的养生法。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的需要,又起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具体做法是,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就尽量不要穿长袖。

滋养润燥: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秋季气候干燥,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适时进补: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等。

落叶知秋,岁月迎丰,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让人产生无限憧憬的季节。

让我们在“咬秋”“摸秋”“贴秋膘”等民风民俗活动中一起迎接立秋的到来,齐齐道一声“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