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半知:王阳明亲民思想的龙场实证

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 | 2020-09-25 09:09

明正德元年丙寅(公元1506年)时任兵部主事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其赴谪龙场的路上,风餐露宿,心事重重,可谓是落寞心酸,前途未卜。正德三年戊辰(公元1508年)春,三月,王阳明到达龙场。其时龙场驿破败不堪,根本无法居住,只能在驿道旁的地下山洞暂时居住。他在里面打坐静思,研读《易经》,把山洞起名“玩易窝”,作了《玩易窝记》。又在洞边搭草庵一座,作《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以记。诗中表明,王阳明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很快与当地百姓融为一体,朝夕与共,既体现了王阳明的亲民爱民,又彰显了龙场人民的热情善良。

赴谪途中:感此摧肝肺

在来贵州龙场的路上,王阳明心情十分低落,内心很是彷徨,过湖北湖南,听说有人因与自己的妻子产生了隔阂,把妻子抛弃了。被抛弃的妇女没有去处,到山间独居。但她对抛弃自己的丈夫情意绵绵,感情好得不忍离开,还经常站在山上看本该属于她的“家”。王阳明听说这个女人的事后,为之感到悲伤,作了《去妇叹》五首。其中第四首说“去矣勿复道,已去还踌蹰。鸡鸣尚闻响,犬恋犹相随。感此摧肝肺,泪下不可挥。冈回行渐远,日落群鸟飞。群鸟各有托,孤妾去何之?”说那个被抛弃的女人已经被人抛弃了,但还不忍离开,住在附近的山间,无所适从。自己曾喂的鸡还在山下鸣叫,曾喂的狗还如同跟在身边。想到这些,就心酸得泪如雨下。转过山冈独自离去,只看见一群鸟飞进树林。鸟都是一群一群的,各自有所依托,这样一个孤孤单单的女人何去何从呢?

诗中在为被丈夫抛弃的女人悲伤,更在为被朝廷抛弃的自己悲伤。自己被贬贵州龙场,离开自己工作、生活的京城,渐行渐远,却对京城、对家乡是一步一回头。鸟都一群一群的,各自有所依托,我的前途在哪里呢?可见当初他是什么凄苦的。正如他后来《即席次王文济少参韵》说是“此身未拟泣穷途,随处翻飞野鹤孤。”

后来在《瘗旅文》中,他要去掩埋客死蜈蚣坡的主仆三人时,他身边的二童子开始不愿去。他说的是:“吾与尔犹彼也!”意思我们三人,与他们三人有什么区别呢?二童子是“悯然涕下,请往。”感同身受,流着眼泪,从不愿去转为主动要求同去。当他们把那三个人埋了,王阳明是在坟前摆了一只鸡、三碗饭,叹息着、流着眼泪安慰死者:“道傍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说路边那么多坟茔,想必很多也是从我们中土来的,你们可以与他们相互作伴。在这山中餐清风、饮甘露,应该不会饥饿的。早上与麋鹿为友,晚上与猿猴栖息。你们要安心下来,不要作厉鬼去危害当地的百姓!

初至龙场:群獠环聚讯

到了龙场,没有居住的地方,在玩易窝暂住,便在小孤山搭了个草庵。从“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来看,他的草庵还没有肩膀高,面积仅够困倦时休息。四周的藩篱是天然的荆棘,门前是土坡,台阶都没有。看得出他住的是窝棚,过的是当地百姓的生活。而从后面他诗中说“群獠环聚讯,语庞意颇质。”可以看出,当地百姓都来看他,虽然他们语言多而杂乱,但他们的表情很真诚、很善良。随即是“匏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很快,王阳明与当地群众很熟悉了,能交流了,当地百姓时时请他喝酒,他经常与大家畅饮。这应该是他亲民思想的最初体现,也充分体现龙场人民的淳朴与善良,对一个外地人是如此的热情和关心。

从后来他的《却巫》来看,当地百姓是很关心他的,把他当成了亲人、寨邻。诗中说“卧病空山无药石,相传土俗事神巫。吾行久矣将焉祷,众议纷然反见迂。”可见他生病后,当地人是按照自己的土俗要请巫师为他跳神,而在王阳明拒绝神巫的时候,当地人是七嘴八舌地批评他迂腐。如果不是把他当成自己亲人,怎么会去主动帮他找巫师,又怎么会在他拒绝跳神的时候“批评”他呢?

龙冈新构:初心待风雨

王阳明在《何陋轩记》中说:“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表明自己刚到龙场的时候,是没有地方居住的,居住在丛棘之间。这与《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中的“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相吻合。“则郁也”,说明他当时很郁闷、情绪低落。迁到龙冈山,居住在东洞,改名为“阳明小洞天”,但里面还是阴暗潮湿。龙场的百姓老老少少,经常去看望王阳明,还因为王阳明不嫌弃他们粗俗而很高兴,越是喜欢去看他。

王阳明自己种了一些蔬菜、花卉、药材,当地百姓认为他自得其乐、很接地气。于是大家相约,到木阁箐砍些木材,就地修了房子给他住。这些都是因为阳明先生与当地百姓关系融洽的结果,是当地人热情善良的体现。

在《龙冈新构》中,王阳明说:“诸夷以予穴居颇阴湿,请构小庐。欣然趋事,不月而成。诸生闻之,亦皆来集,请名‘龙冈书院’,其轩曰‘何陋’。”这与《何陋轩记》的记载完全相符。一是阳明小洞天颇阴湿,二是当地百姓主动帮王阳明建房。他在诗中说:“营巢乘田隙,洽旬始苟完。初心待风雨,落成还美观。”意思修房屋是趁着百姓农闲的时候,十天就建好。开始只想到能遮风挡雨就行了,没想到修好后是如此的美观,早超出了他的期望。

他在《诸生》中写到:“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携书来,茅堂好同住!”说明他经常是与学生、与客人、与百姓同住的,非常亲民。

谪居绝粮:山荒聊可田

初至龙场,当地的百姓虽然很热情、乐善好施,但终究是不宽裕的。很快,王阳明就生活拮据了。从《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中“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来看,虽然用的是孔子在陈的典故,但不难看出,身边的童子有意见了,担心饿肚子,催促他赶快想办法。好在“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旁边就是荒地,拿点钱请百姓置办些农具还不算难;少数民族的刀耕火种,学起来也方便,那就自己种地咯。

据《西园》诗:“方园不成亩,蔬卉颇成列。”王阳明耕种的西园是不成片的,但种的蔬菜、花卉是成行的,说明教他、帮助他种地的“邻翁”种庄稼是很在行的。“放锄息重阴,旧书漫披阅。倦枕竹下石,醒望松间月。起来步闲谣,晚酌檐下设。尽醉即草铺,忘与邻翁别。”王阳明一边种地,一边是放下锄头在树荫下看书,累了还在竹林下的石头上睡觉,等他醒来,月亮都升起来了。(估计“邻翁”已经帮他把地种完了。)他起来后,哼着小调,去安排晚餐,把桌子摆在屋檐下,请“邻翁”吃饭喝酒。结果“邻翁”还在吃,王阳明自己就喝醉了,进屋就睡了,“邻翁”吃完饭自己走了。这说明王阳明与“邻翁”关系很好,不分彼此的,他没把“邻翁”当外人,所以喝了酒连招呼都忘了打,就进屋睡了。如果不是关系很好,王阳明也断不至于如此失礼。

王阳明身体不好,又喜欢喝酒,每次喝了酒,要么马上就睡了,要么别人都走了,他要休息一会才能走。他在《游岳麓书事》中说“黄堂吏散君请先,病夫沾醉须少憩”。记载他过湖南时,当地官员、朋友来看他,大家一起喝酒,宴席散了,喊他走,他说你们先走,我要稍稍休息一下再走。

从《居夷集》来看,王阳明在龙场期间,因百姓的关心、支持、保护,他早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每天在洞中、山中、村中随便走走,看书、种地、休闲,过得十分恬淡。其诗《龙冈漫兴》《村南》等等都是明证。而据《贵阳府志》载,阳明桥在修文城东四里阳明洞后,为王守仁谪居龙场时建,系通息烽大道。《阳明桥碑文》中说“名与功偕柱题永寿,地因人著碑纪阳明”。说明王阳明在龙场还带着当地人修桥补路,造福乡邻,当地百姓对他很怀念。不用赘述,毋庸置疑,王阳明的亲民爱民思想在龙场已有实证。

作者简介:

李半知,本名李小龙,现任修文县文联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理事。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阳明诗社社长。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