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学术盛宴

贵州卫视,《影响力》 | 2024-08-04 08:36

7月17日至18日,“2024年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贵阳成功举办。

本次研讨会由省委统战部指导、省民宗委主办,贵州省民族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权威科研机构、知名高校的百余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主旨演讲,学术研讨会、青年论坛等形式,为贵州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言献策。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各民族共同现代化”主题开展研讨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徐勇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 教授:“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研讨会,是一个回答时代之问,让大家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价值。我们要有一个国家的意识,有一个共同体的意识,更多的是求同存异,怎么样去共同发展”。

黄荣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所以我们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我们设计这么一个主题,就是让大家共同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进共同现代化的建设。主要是让全国各族群众看到贵州这么好的政治生态,好的社会生态,好的自然生态,进一步扩大模范省在全国的影响。” 、

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资源禀赋、现实条件、比较优势等,为贵州省建设铸牢模范省提供有力智力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段超 中南民族大学原党委常委 副校长 教授、 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多彩贵州最主要的体现是文化多彩,而文化是贵州的优势,所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打造各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典范,我觉得是找准了立足点,也体现了我们的优势,它能够在全国起引领作用。”

郭红军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 教授:“通过这么一个学术交流活动,让我们贵州的经验,贵州的名片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不仅有基层治理方面的,还有我们自然风光方面的,对贵州经验的贵州亮点的一种呈现。”

张英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贵州有它的经验,有它的先进的做法,其中非常好的就是‘民族团结进步+旅游’做得非常实,比如民族团结食堂原来是移风易俗的一个新举措,跟旅游相结合,变成了游客可以到那里去进餐,去享受贵州的特色美食,我觉得这个特别好,民族团结就是一个很好的氛围,积极、开放、包容、向上、团结、幸福友爱。”

本次研讨会上还举行了贵州省共同现代化研究基地的揭牌仪式,基地的成立标志着贵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早在2022年,贵州就在全省探索建立了10家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基地示范试点布局效果基本形成。

罗凡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我们基地合力编撰了《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告2023》,主要是对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主要做法来进行总结提炼梳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这本书现在也成了我们基地的一个代表作。”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贵州先行先试,探索实践,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工作,打造“六个典范”,率先在全国探索构建“1+8”示范创建格局、不断改进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调度机制,通过打造“贵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民族团结食堂、举办“村BA”“村超”体育赛事、开展“双培行动“推普兴乡行动、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等,加快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工作。

贵州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的举措和实施方案,获得来自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们的广泛认可。

李从浩 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教授:“我觉得贵州各民族共同聚居,民族关系生态非常好,同时整个的生态环境的家底又非常好,我想它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的面积下面,提供一个贵州的样态,它进而能够为各民族实现共同现代化,能不能够提供一个贵州的参考价值。大家现在都知道火出圈的村BA,某种程度上它也给全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贵州的经验。”

何生海 内蒙古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我觉得打造文化品牌,构筑各民族精神家园这一块,贵州做得很好,我们在打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又发挥民族文化的特色,发挥我有他无这么一个态势,鼓励民众打造旅游业、支撑旅游业这一点上,我们内蒙古还值得学习。 

起联玉 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贵州在打造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把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等等和文化相结合,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掘,它的其中的优秀的育人和宣传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真的是给人感觉不仅是在经济方面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还有文化建设的,让各族群众都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也是值得其他各个省市也是学习借鉴的。

孙秀玲 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我感觉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贵州做得非常有形有效有感,比如说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廊带的建设,通过在所见之处都能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元素能够展示出来,我觉得让老百姓能够很直观地去感悟,更激发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意识。” 

高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民族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教授、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首席专家:“从贵州的特色来看,我认为还是以旅游促进三交,从而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外贵州的大数据发展得非常好,在全国走在前面,其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在网络这一块其实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现在人工智能(发达)的情况下,那么贵州省,特别是在大数据这一块,我认为还是有空间的。”

温士贤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系主任 副教授:“ 我们面对的就是,怎么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际上这就需要我们贵州各族人民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国家和东部地区的帮扶,由广东在对口结对帮扶,我们贵州省在未来怎么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更广阔的市场,我觉得可以有更多作为。”

学术研讨会举办,不仅展现了贵州在民族工作上的创新和努力,也为全国民族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也期待在专家学者们真知灼见的加持下,将助力贵州加快推进“模范省”建设,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