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预约,不出游” 成新潮流,专家呼吁增设“黄金周”,你怎么看?
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假期,是2008年实行小长假以来,最长的一个“五一”假期。对于在家里“憋”得太久的人来说,这个“五一”是一个出游的好机会。
据统计,“五一”假期期间,贵州A级旅游景区开放率达99.52%。黄果树、梵净山、荔波等重点旅游景区达到最大控制流量,省内游、乡村游、城郊游市场基本恢复,文化旅游业复苏势头持续强化。
5月1日至5日,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309.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80亿元,按可比口径测算,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51.9%、47.7%。
随着疫情形势逐渐趋于平稳,如何保证大家安心、开心出游,就成了一大考验。
“限量、预约、错峰”——旅游景区安全有序开放的“灵丹妙药”。
为了防控疫情,“五一”期间,贵州各旅游景区设立隔离室、加强体温检测、扫描“贵州健康码”入园,严禁不按规定佩戴口罩、无健康通行码或持红码、橙码的游客入园,及时对景区密闭建筑、公共场所、游乐设备等进行通风换气、清洁消毒,设立流动巡查岗,指导入园游客科学配套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今年贵州通过“预约黔行”平台精准掌握每日旅游景区游客预约量并向公众发布,引导游客错峰出行、预约出行、有序出行。并向贵州及入黔游客发送手机短信,提示“限量、预约、错峰”及出游须知;持续强化“贵人黔行”主题宣传活动,引导游客向新景区新景点及客流量较小的景区分流。
从实地调研、游客反映及媒体评价来看,“限量、预约、错峰”三项政策不只对防控疫情有非常好的效果,也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一些游客深有感慨,说真正的景区又回来了,景区内人员适量,找得到“天人合一、身心合一”感觉,这才是景区应有状态。
优惠政策加快文旅产业复苏
今年2月,贵州省向全省所有已依法缴纳保证金、领取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旅行社,暂退现有缴纳数额的80%保证金。
3月中旬,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早日建成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
4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多彩贵州促消费百日专项行动方案》,针对扩大文化旅游消费行动提出4条具体措施:从发布之日起至7月底,将通过省内开放的A级旅游景区实行门票全免、继续推动落实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向旅行社暂退80%的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以及推出“云旅游”“云展播”等系列产品,开放网上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
“无预约,不出游” 成新潮流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五一有些不一样的地方。不同于以往“说走就走的旅行”,“无预约,不出游”成为了今年“五一”旅游的新亮点。
全国各大景区,几乎已经很难看到人挨人,挤成一锅粥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游客限流后带来的秩序井然、畅游无阻。
“今年‘五一’景区不像往年那样拥挤,人不多,安全又舒心!”这是这次五一不少游客的共同感受。 “山和花海代替了人山人海”“童年记忆中的公园又回来了”,许多游客忍不住点赞景区“预约制”的实效。
其实,门票预约制并非今年才有。2018年7月31日,故宫实现8万张门票全部网上销售,此后,门票预约制不断持续推行。门票预约制是大势所趋,不过是今年疫情进一步推动了门票预约制的加速发展。
从各方面来看,预约出行好处多多。对于游客来说,可以合理选择出游目的地和出游路线;同时,在景区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等候时间,大大地优化了旅游的体验感。对于旅游企业来说,采取弹性供给措施,按照峰值配置资源可以有效缓解供给不平衡的情况。
但对于“预约制”短时间内的迅速铺开,也有部分游客坦言“不太习惯”。“以往说走就走,一家人临时起意想去哪儿玩都行。现在不但要提前预约,有的人气旺的景区还得提前两三天抢票,真有点不适应。”西安市民黄薇薇说。
对此,专家认为,“预约游览”可常态化,但无需一刀切。
“预约是一个管理手段,并非必须,比如淡季景区达不到最大承载量,就不需要强制搞预约。”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指出。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
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认可预约游览将是常态,但同样不认为每一个景区都需要落实预约制,“那些稀缺的、需要保护的,或者客流过大、承载力有限的景区,需要落实预约制。同时,预约制也要因地制宜,一些景区在‘五一’期间暴露出防控不到位,而有的景区则过于机械化的理解‘预约制’,造成防控过度。”
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
“我觉得下一步应总结经验,梳理出程序和方式,让游客尽快熟悉简洁的官方渠道进行预约。同时,需要形成管理规范,景区需要知道应该落实哪些步骤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要造成人力浪费还做不到位。”杨彦锋说。
由此可见,在可预见的未来,“预约制”渐成常态的趋势下,如何让游客“来之能游、游之能乐、乐之能返”,或将成为假日期间各大景区面临的巨大挑战。
2.5天小长假 周末出游或成新趋势
3月以来,浙江、江西两省份以及甘肃省陇南市相继推行2.5天假期制度,以刺激消费,鼓励民众多走出去,去旅游、去购物、去消费。
消息一出,网友纷纷点赞,表示“可全国推广”。不少旅游行业从业者对此也表示乐见其成,浙江辉煌国旅的负责人钟建辉说,目前不少旅游产品都是周末两日游,但是需要游客很早就要出发,整个行程时间比较紧张,“如果改成了2.5天,那么大家就会从容很多了,这样一来,这类产品就会好卖多了。”
2.5天休假的安排,虽然只多了周五下午半天的时间,对于旅客来说,却有了更灵活的出行安排。 “让周边地区两晚三天的度假需求将得到极大满足,尤其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周末自驾游将成为市民首选” 江苏国旅负责人邓云岗表示。此外,高铁的普及也为中远途的出游带去了便利。可以想见,2.5天小长假政策一旦全面推行,周末出游,尤其是周五出游或将成为新趋势。
除了2.5天小长假,针对疫情下的假日结构调整,有关专家也提出了其他建议。例如,针对游客的分流问题,近日,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提出应该增设黄金周。
“应该增加三到五个法定假日,可以恢复一个五一黄金周,然后在八月上旬再形成一个避暑黄金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各有一个黄金周”,刘思敏说, “面对旺盛的旅游需求,目前‘黄金周’已远远不够。” 届时,管理运营水平,交通拥堵、旅游体验差等“假日病”问题或许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不论是黄金周还是2.5天小长假,假期调整方式多种多样,但不论是哪种假期制度,实施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看能否得到有效地落实。
对于这些旅游新模式,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