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音乐日历丨祖孙三代“守艺人”
音乐流过此间,故事起承转合。音乐日历,用音乐记录娓娓动听的人间故事!

1.16音乐日历丨祖孙三代“守艺人”
00:00 /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今年86岁的杨兴全,56岁的杨成和36岁的杨大平,他们祖孙三代都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兴仁镇苗族芦笙传习所“成行芦笙之家”的手艺人。
(丹寨县兴仁镇成行芦笙作坊内)
60年前,杨兴全继承父辈们的芦笙制作手艺,走村串寨为喜爱芦笙的青年们打制和修理各种芦笙,由于手艺出众,他在当地的苗族村寨中小有名气,也成为了制作传统苗族芦笙的“师父”,丹寨周边县市及广西的苗族群众经常到兴仁镇请他做芦笙。
(杨兴全在调试簧片的音色)
传统芦笙制作有几十道工序,其中的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主要工艺流程更是难以掌握。由于制作难度大,且愿意传承的年轻人少,近二十年来,会吹奏和制作芦笙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儿子杨成和孙子杨大平自幼受到家庭的影响,渐渐地喜爱上了这个手艺,他们不光是芦笙做得好,还是丹寨县内有名的芦笙吹奏高手。
(杨成在调试芦笙簧片音准)
多年来,“成行芦笙之家”每年制作的芦笙达60多套200多支,维修芦笙近千支。平时杨成和杨大平还义务为群众传授芦笙吹奏技巧,使更多人了解传统的苗族乐器,杨兴全一家三代与芦笙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制芦笙、吹芦笙,坚守并传承着这份祖传技艺。
(杨大平在组装芦笙音管)
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成也成为了一名州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民间传承人,他说:“苗族群众离不开芦笙,我们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今后我们还要扩大‘芦笙之家’的规模,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做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的‘守艺人’”。
配音:刘畅 李周
音频剪辑:李周
文字编辑:李周
故事参考来源:贵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