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 普馨伟:溪水长流花溪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 2021-04-29 14:22

41年前,刚恢复办学不久的贵州民族学院(现贵州民族大学)从龙洞堡迁回花溪,坐落在董家堰山顶上。学校面对花溪河,前望麦翁寨,背抵养牛坡,一条蜿蜒的砂石路从大水沟爬上山来,出行十分不便,教授们戏称此地“最高学府(山坡顶上)”“牛经大学”(谐音)。

办学时不我待,大学一边建设一边开课,常有村民来张望,与乡村无缝衔接,稻花田里听蛙声,种种奇妙,种种天籁。条件虽然简陋,师生砥砺奋进。时光如白驹过隙,花溪河流淌不息。在这半城半乡的董家堰坡坡上,一晃数十载。我的花溪,我的城。

年年岁岁,春夏秋冬,朝朝暮暮,看花溪,识花溪,思花溪,陆续写下《高高的高坡》《孟关乡亲》《夜郎谷夜话》《在水之湄》《生活在花溪》等散文,登载于报刊杂志,后集结成册。偶然发现其中篇什掐头断尾竟然成了房开商楼盘推介文案的点缀,图片配上文字,还真以为居栖于绿水青山间。钢筋混凝土浇灌之快,框架结构建筑瞬间建成,一座座楼盘拔地而起,不断刷新我们的眼球。

花溪在快速变化、扩展、延伸。花溪大道几经改造扩建成靓丽的八车道,秀木成行的甲秀南路一路向南抵经花溪延至大学城;花冠路将市南与花溪相连,交通更为快捷。地铁三号线在地层下面紧张施工,重型卡车来回穿行,高耸的施工轨道轰隆作响,起重机巨臂直刺天空,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将成现实,百姓便捷出行指日可待。往日的布依村寨、大桥工棚、河畔小径、田野菜畦已是市民健步、休闲的湿地公园,又名“十里河滩”,国学讲堂孔学堂家喻户晓。重新拾笔,我是说变化中的花溪?还是昔日的原野、稻田、山村、大桥?花溪啊花溪,我当如何叙述呢?

细思量,牢牢抓住心魂的还是沉淀于花溪河畔贵州高校艺术教育的人和事。真是人杰地灵,群英荟萃。1951年,贵州民族学院落户于花溪,其后艺术系成立,这里集聚一批从事艺术教育的专业人才,国画大家“宋、王、孟、方”(宋吟可、王渔父、孟光涛、方小石)在此执教,西画教师有法国留学归来的杨秀涛,还有麦放明、伍伯夫、范明三、毛朋、吴家华等,上海美专的陈宁康、付木兰是时由重庆西南美专申请转调贵州,来到花溪。正值风华正茂,每个人都怀抱理想,他们的故事与长流溪水相依相存。回溯过往,也曾有幸拜访贵州高校艺术教育的前辈及老艺术家,聆听他们叙述当年恩泽于自己的老师们,深感教育传承代代不已,记忆里的往事也因此接踵而来。

花溪红烛书屋的主人胡金龙老师热心公益事业,书店不大,红烛走心。小小书屋牵头,吴家华先生主持,贵州藏书票研究会在区图书馆成功举办首届大展,继而又在各处举办藏书票系列讲座。吴先生在民院艺术系初创时即开展版画教学,并延续至今,其后致力于推动发展贵州藏书票艺术。那时我深受感染也参与其中,遵吴先生之嘱撰写《贵州首届藏书票大展图录》后记。

不久,红烛书屋又邀请省艺专音乐教师姜筑、民院艺术系音乐教师伍小原为花溪的音乐爱好者演奏一场小提琴、钢琴协奏音乐会,区幼儿园友情提供场地。是日黄昏,我们移步幼儿园儿童游戏室,就简端坐在小朋友的板凳上,等待肖邦、等待舒伯特⋯⋯等待即将开始的阳春白雪。这时,现场出现小小波动,一位银发老人在亲友簇拥下乘轮椅进入室内,她就是麦放明先生!她从容的神态焕发出的庄重让人肃然起敬。演奏开始,麦先生静静地倾听,演出结束,她含笑点头与周围熟悉的老师学生互动招呼。

麦先生早年曾活跃于贵州话剧舞台并从事音乐教育,导演并主演多部话剧,《雷雨》中饰繁漪,《日出》中饰陈白露,《原野》中饰焦大妈,抗日独幕剧《黄莺儿》中饰黄莺儿。但麦先生专业不是话剧不是音乐而是绘画,1938年随杭州艺专师生迁徙到贵阳,就再没有离开。当年西子湖畔才华横溢的女画家光彩夺目,与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谢景兰为同窗好友,他们均已蜚声世界艺坛,而她却自嘲是一名"教书匠"。麦先生投身话剧活动且成就卓然,同时也是贵州西画创作和西画教育的先驱之一。

           罗浮仙画像 油画 麦放明 作品照片提供:伍小原

2001春,民院艺术系为纪念贵州民族艺术教育45周年,拟举办“名家书画展”,我与画展筹备组的老师为求墨宝,先后拜访了戴明贤、杨长槐、王振中、董克俊、蒲国昌等先生。初春的一个午后,我随巫子强老师及刘邦一、王建山、杨维义一起来到团坡桥省国画院宿舍方小石先生的家,进屋即见客厅门上贴有“方先生手痛不能作画”字条。方先生已年愈九旬,面对耄耋老人,我们如何启齿?心中忐忑。要举办名家书画展,国画大家“宋、王、孟、方”一个都不能缺,已离世的三位先生作品均已从各处藏家手里借得,唯一在世的方先生作品当如何求呢?目光清澈、神情安然的老先生显然知晓我们的来意,主动谈起民院艺术系初创的往事(其时方先生教授花鸟、书法及篆刻课程),继又问起艺术系现今的发展。这时,说明来意已不再困难!交谈中深深感受到方先生的人格风范和对民族艺术教育的深厚感情。其后先生爽快回答:“好,我画。”接下来的事有点为难,预先备好的300元润笔费,太微薄,王建山迟迟疑疑犹犹豫豫,最终羞涩取出信封,方先生坚辞不收!多年后提起这事,仍嘘唏不已。

芙蓉鸳鸯  国画 方小石 作品照片提供: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涓涓溪水流淌不息,流入乌江长江流入太平洋。河畔的先生们陆续转场,遍布各地,他们的艺术也随之向更宽更广的场域延伸。从事西画创作和教育的陈宁康、付木兰夫妇转向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研究,陈先生创建贵州蜡染艺术研究所,系统研究贵州传统蜡染,潜心开拓现代蜡染艺术,付先生专事蜡染创作实践。我因毕业论文写作曾专程登门请教,得到付先生悉心指导。夫妇二人呕心沥血于蜡染艺术事业,并将其推向世界。1997年陈宁康先生促成并主持“中国贵州国际蜡染联展暨学术研讨会”,蜡染之乡的贵州迎来了世界各国的蜡染艺术家,由此架起了与世界蜡染交流的桥梁。

流淌不息的花溪河,见证着两岸的发展和变迁,见证着贵州艺术教育的漫漫历程。追昔抚今,艺术教育的先行者沉沉的足迹当激励我们继续前行,愿生机勃勃的贵州艺术教育如滔滔河水,奔流不息!

>>>>>>>>>>

作者简介

普馨伟,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中文系,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