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里的皂角树 见证贵阳紫林庵风雨半个多世纪

贵阳日报 | 2020-04-21 14:18

贵阳市飞山街214号,这里是机械厅的宿舍大院。前几年这一片要进行拆迁,居民陆续搬走,只留下一栋栋的空房残窗至今还在等待拆迁。三面居民楼围合起来的院子里,有一棵高约20米的皂角树,叶子嫩绿葱郁,生机勃勃。

图为庵堂里的皂角树,存活了72年,依旧生机勃勃的皂角树

如果不是找到这里最老的其中2户住户,极少有人知道这棵长在庵堂的皂角树至少已经存活了72年,见证了紫林庵的风风雨雨。

  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吃皂角米解馋

今年已经72岁的刘晓珊老人,是飞山街机械厅大院这里住得最久、也是最早的住户之一。刘晓珊家住在2楼,皂角树就在他家窗外还不到1米的位置,刘家人只要一抬眼就能看见这棵树。

1955年,7岁的刘晓珊和家人跟着父亲,从以前的南明堂搬到当时位于紫林庵的机械厅宿舍居住。“那时,这一片都是寺庙。机械厅的位置是拆了寺庙修建的,我们的宿舍在机械厅后面,也是一座寺庙,我们相当于是住在庙房里。”刘晓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清朝时的紫林庵是湖南会馆的别墅,供奉有观音菩萨塑像,庵内有屈公祠,祭祀屈原,其后有花神祠,其旁有法云寺。那时,从大西门到紫林庵都是良田、土地,这一大片全是湖南人成立的“湖南会馆”的资产。

后来,贵阳市修环城马路时大片土地被占用,田园风光不复存在,湖南会馆受到打击,无心再经营紫林庵别墅,就此没落萧条。解放后紫林庵荡然无存,仅有地名流传至今。

按照刘晓珊的描述看,他们所住的位置应该属于当时的法云寺。皂角树就长在法云寺的庙房外。“那时这一片基本没有房子,我们家分得几间,房子外面就是一个小院子,栽种了皂角树。”刘晓珊说,皂角树长得不错,树干又粗又壮。

自从搬到这里后,刘晓珊空闲之时就经常爬树摘皂角玩。1960年至1963年全国发生自然灾害,饥荒严重。正在长身体得刘晓珊饿得厉害时,他还曾吃过皂角解馋。“剥开皂角后里面有一层白色的膜,类似桂圆一样,可以食用,但是吃多了会闷人。”

  1991年这片重建皂角树被保留

和刘晓珊一样,今年65岁的周琼老人也是这里的老住户。“我记得特别清楚,我是1980年嫁过来的,当时和刘晓珊家离得比较近,我们也是住在庙房里。”按照周琼的描述,她家当时的位置介于花神祠与法云寺之间,更接近法云寺。

图为周琼阿姨在讲述皂角树的故事

在她的印象里,那时法云寺的庙型就和如今黔灵山公园里的弘福寺差不多,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都是向上翘起的,特别好看。“那时候,皂角树长得没现在高,但最顶的位置接近现在4层楼的高度。”周阿姨说,每年的7、8月份皂角树还会结皂角。皂角特别肥大,住在附近的人会捡拾起来,用皂角熬水洗头。

1991年,这一片要重建,寺庙和庙房要全部拆掉修建成楼房。“当时林业厅来人,将这棵皂角树保护起来,不让动。”于是,过了几天就有工作人员过来,用青砖混合泥土砌成墙围皂角树一圈进行加固保护,直到如今。

1992年,这一片的楼房修建完毕,刘晓珊和周琼家都分在2楼,而这棵皂角树恰好就在刘晓珊家厕所的窗前,两者间距离不到1米。为此,刘晓珊还特意将家里厕所的防盗窗做成两开门、可活动的,以防钥匙掉了、火灾什么的,可以从厕所这里翻进去或翻出来逃生。“还别说,有一次我钥匙弄丢后,还真是从皂角树这里翻窗进去的。”刘晓珊回忆到。

如今,飞山街214号仅剩5、6户人家尚未搬走,这里也在等待拆迁。刘晓珊和周琼这些老住户有些不舍,时不时还会回来看一看。但他们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这棵皂角树,希望这棵大树最后能够得到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