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辽宁长城:九门口水上长城重生记
九门口长城修复纪念碑,碑顶象征辽宁人民每人献一块砖。 冯永谦 摄
在辽宁的长城中,最有名气的就是九门口水上长城,不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世界文化遗产”。
九门口长城在度过了六百年的岁月后,本已没有了往日的容颜。有着九座雄伟水门的长城,被城下的九江河水冲刷,河床上铺砌的石块被冲走,桥墩上的城墙陷落,河面上碎砖乱石,堆积满地,高低错落,蓬蒿衰草,一片狼藉。
那么,九门口长城又是如何被完美复原的呢?
辽宁人民赞助修长城
1984年9月,邓小平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发表。1984年12月,辽宁省12家新闻单位发起《关于修缮我省境内长城的倡议书》,引起极大反响,遂决定修复已经倒毁的九门口长城。于是,辽宁各地都行动起来,纷纷捐款赞助。经过筹备,于1986年4月开始施工。
考古发掘后根据遗址进行修复
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残土被推走。原本的计划是,找出河床上桥墩的位置,以便在此架桥修复城墙,可推土后,根本没看到桥墩的影子,九个水门也没找到,这该如何修复?最后当地决定进行考古发掘,并根据发现的遗址来修复这段长城。
辽宁省文化厅决定,由辽宁省博物馆考古队冯永谦任领队,对九门口长城进行考古发掘。当考古队于1986年6月22日进入九门口长城现场以后,发现已辨不出遗址的基本样貌。
为了能将九门口长城修复好,所有工程全部停止,工人转移去修复山麓上的长城墙体,考古队则在杂乱的九江河上用考古发掘的方法进行清理。直到1989年,连续四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给水上长城的修复工作提供了翔实、准确的考古发掘资料,使九门口长城的修复得以顺利完成。
“一片石”奇观重见天日
九门口河道上的积土清除后,原本的河床地面露了出来,这时看清楚了,在宽阔的九江河上,南北两城墙间长100余米,东西河床上宽70余米,在这7000余平方米的河床上,几乎都是按水流方向顺行平铺的巨大条石,整齐划一,一眼望去是“一片石”的感觉。
长城城桥的桥墩在河床南部堆积最高的砖石残土中,尚未被破坏的两座桥墩被清理出土。在南侧的一号桥墩存有下半部,二号桥墩保持完好,包括顶面仍然存在,其高度可作为修复依据,两桥洞间的距离一致,宽度可知。桥墩前有分水尖,以分散消解河水阻力,保护桥墩。在发掘中还发现坠落于地面上的一段未散落的、保存完好的桥洞砖券。这些考古发现,都有助于九门口长城的修复。
艰难找出城桥结构 复原水上长城全貌
在九江河南北两侧,长城墙体与城桥相接处,各发掘出一座方形砖石结构的半残的墙址,下部石砌,上部为砖筑。下部在墙体东面留有射孔,外面孔洞甚小,内部则呈扁喇叭口状,这是明代防守用的射孔,配合弓箭杀伤力很强大。在这处遗址中出土有一石碑,记述其修建经过,碑上称此建筑为“围城”,由此可知,这种建筑是明代长城中的“围城”结构。九门口长城建筑于宽阔的九江河上,是一处重要通道,为确保安全,才建设了这种防御设施。
研究长城的人都知道,中国修筑长城历来是遇到江河是不修筑长城的,墙到水边就停止了,再无连接的城墙。
但九门口长城并不这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宽阔的九江河上有长达百余米的长城,这在两千年来的长城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四年的考古发掘中,第一年为了找出九江河上城桥结构,施工人员和考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最终的考古发现对于修复意义重大;第二年发掘了如今九门口城桥上游老城墙处的遗址;此后两年,对城墙内外的附属设施、“一片石”关城、关城北面山上城址、山上城墙、烽火台与瞭望台址等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最后取得了对九门口长城的全新认知,恢复了九门口长城的原貌。
九门口长城修复后成为著名景区
九门口长城修复之后,不仅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九门口长城的“一片石”关城,依山傍河,形势险要。明代匾额“京东首关”高嵌于城门之上,庄严稳重,与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匾额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的九门口长城,南北两边山上的长城,都已修复,势若游龙,远上天际,与之相接的九门城桥,巍峨壮丽,九座水门洞开,一泓清水盈满河道,平静水面云影蓝天,展现出万里长城唯一的水上长城特有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