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足迹 百年传承】流淌在古城福泉的红色精神
历史的风声,穿过古城大西门的残垣;流淌的江水,淹没了清水江渡口;仙桥乡的指挥部遗址,在岁月的侵蚀下多了沧桑……
如今的古城墙充满了年代感
时间带走了86年前红军长征的足迹,而革命的火种,却播撒在了福泉人的心里。
这是“红色足迹 百年传承”的第二站,在这里的三天时间,记者跟着福泉市党史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去到了仙桥、道坪还有古城墙下。从那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里,体会到了先辈们崇高的信仰,也见证了86年来,古城福泉的日新月异。
曾经的红2、红6军团会合的粑粑箐,从10多户人家增加到如今的90多户,石板路变成了柏油路,土房子变成了小洋房。谈起红军故事,村民张荣吉脸上满是钦佩。“多亏了共产党,我们才有如今的好日子。”他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的生活从挑水吃饭,变成了自来水通进家,从解决温饱变成了小康生活。
村民集资修建的“红军井”
红2、红6军会师的地点鸡场坝,变成了楼房林立的小乡镇,走进这里,耳边传来的是老百姓的欢声笑语。“我们家以前的木房子早就变成了大平房。”说起多年的变化,村民涂颂祥一脸自豪。大花水村的指挥部旧址,如今在进一步的修缮中,不远处,村民集资修建的“红军井”格外显眼。福泉一行,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得以生根发芽的革命种子。
在会师广场,沿路开满了商铺
谷汪深渡口,早已被江水所淹没。下至渡口边上的这一行,有些费力气。那是个格外陡峭的斜坡,路上有一石坎,稍不留神,就要滚下山去。很难想象,当年红军是如何背着行囊,穿过荆棘险阻的山路,在江上搭建了一座通往对岸的浮桥。86年的岁月变迁,在革命精神的激励下,道坪人一茬接一茬的干,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适宜产业,增强基础治理……如今的道坪,换了新颜。辣椒、草莓、烤烟等产业,让当地群众的收入翻了又翻。
谷汪深新渡口风光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伟大的长征精神,至今仍激荡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迎难而上、奋斗不息。
大花水村新寨组的村民们,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建成了“立志园”“团结园”“感恩园”“产业园”“文化园”等,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村寨治理有机融合,建成了一个“人和家美”的新苗寨。
新寨组的梦想墙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长征精神永远不过时。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福泉各族人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书写了一张张幸福福泉的亮眼“答卷”。
翻开福泉“十三五”的成绩单,五年来,经济总量与质量同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191.78亿元,是2015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7%,分别高于省州2.2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7%;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8%;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县域综合测评第一方阵前十强。
曾经红军路过的木房早已变成了水泥房,泥巴路也变成了柏油马路。徐朦 摄
回首过去五年,福泉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建设“黔中转型升级示范区”发展定位,围绕“五个福泉”和“五化一中心”建设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取得历史性成就!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峥嵘历史,更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福泉干部群众依然在不断努力。我们坚信,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有红色精神的激励,乡亲们会更坚定更有力地走好小康路,福泉的明天将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