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镇宁90后非遗蜡染传承人伍德华:为蜡染,向前一步
安顺90后非遗蜡染传承人伍德华
伍德华回家了。
母亲马龙琴早早站在村头等待,下了车,母亲接过伍德华手里的行李,母子俩有说有笑进了门。父亲伍登礼坐在堂屋的木凳上,背对着他,静静的不说话。
伍德华笑着打破这突如其来的沉默,“爸,我回来了。”
伍德华的店也是他的家
“你还好意思说,你回来做什么?辞掉深圳啷个好的工作,回来要开蜡染作坊,我看你是疯了。”伍登礼接话道。
“在外面再久,终归是要回家来嘛,再说了,我有老妈帮忙,这么好的手艺还怕赔本不是哦。”伍德华嬉笑着给父亲赔笑脸,顿了顿,又说,“我们村虽然是蜡染之乡,但是现在做蜡染的人不多了,我把‘老祖宗’手艺捡起来搞,没准能红火起来呢。”
“红火?怎么红火?我和你妈做了一辈子也没见走出这个山坡坡,我看你还是学村里头的人经营烧烤摊,天天坐起赚钱。不要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另外,你一个大男八汉的人弄这些女人家家的事情,不怕人家背地里笑话你。”伍登礼转过身,气呼呼地面对着儿子伍德华。
安顺市镇宁县石头寨“蜡染一条街”
传统蜡染工艺有个习俗,传女不传男,由母亲口口相传给自己的女儿,被称为“蜡染之乡”的安顺市镇宁自治县石头寨当然也不例外。伍德华是年轻能干的男人,却想着捡起蜡染手艺来做,伍登礼一时有些难以接受。但父亲气头上的话似乎也触碰到了伍德华的“底线”,他不赞同将做蜡染的手艺人用“性别”区分,在他看来,只要喜欢都可以去做,而他这次回乡是真想把石头寨的蜡染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父亲的话刺痛了他的心。他顾不上理性,极力反驳回去,“都什么年代了,还拿传女不传男来说事,我要开蜡染作坊谁都拦不住我,我不管谁笑谁拦的。”
伍登礼愣了几秒,狠狠地甩门而去。
伍德华的老店大门
回乡创业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个大挫折,伍德华不免心里有些失落。那时,他正值23岁,中学辍学后便外出务工,踏实能干的他得到公司的重视。回乡之际,公司领导想让他单独打理公司的另一分店,责任重大的同时收入也会随之提高两倍,伍德华一时间陷入两难,一边是高收入的诱惑,一边是自己计划了好久的回乡创业,回与不回,像是人生中的选择题,伍德华在纠结中辗转反侧。
下班走在海边的路面上,看着深圳璀璨的夜晚和无法建立归属感的自己,想家的情绪在心中弥留,在那一刻,伍德华做出了选择——回家。
回家创业,开办自己的蜡染作坊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筹资、装修、货源、生产、销售渠道等一系列问题都等着伍德华去解决,但对于年轻的伍德华来说,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筹资。
父母是老实地道的农村人,苦了一辈子也没挣到几个钱,伍德华不好意思去张口问父母要钱,便去拉拢与自己关系很好的朋友,朋友被伍德华的“口才”和执著打动,于是几人出资借钱帮助伍德华将蜡染作坊开了起来。伍德华将店的地址就选在石头寨著名的“蜡染一条街”上,那是伍德华的旧宅,也是平时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为了让店更具布依族蜡染工艺特色,伍德华将自己小店的名字命名为“六月六布依蜡染坊”。
伍德华的店就这样开了起来。
蜡染一条街长不足100米,居民不到20户,街道两旁布满了餐馆、农家旅社。伍德华的“六月六布依蜡染坊”成了街上唯一的蜡染店。2014年,石头寨的乡村旅游正风生水起,依山傍水的石头寨引来了许多观光体验的游客,但大多数人都冲着“河边搞烧烤”这一项目去的,很少有人会光顾伍德华的蜡染作坊。自店开起来后,来伍德华店里转悠的基本上都是外地游客,但顾客稀少,和街坊领居的农家乐比起来,伍德华的店十分冷清。
伍德华的母亲马龙琴正在画图
“那时候,我的店主要销售我母亲的作品,我母亲是石头寨周边最会做蜡染的一个。”说这话时,伍德华颇为骄傲。伍德华回忆起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学画蜡染的事,“白天,我母亲劳作一天后,到了深夜还会点起蜡烛,制作蜡染。我小时候就觉得蜡染真的太神奇了,怎么能让一块布变出这么多花样。我会偷偷用母亲的边角料拿来学画,但是母亲总不让,于是我就拿树叶或者白纸来学画,后来,长大了,这门技艺就刻在我脑子里面了。”
在伍德华的记忆里,石头寨里面的每一个像母亲这样年纪的妇女都会蜡染,以往,妇女们总是穿着布依族服饰,坐在家门前画蜡染。但现在,伍德华的店孤零零的“自成一派”,街上也没了过去的气息。
伍德华店里的蜡染服饰成品
那段时间是伍德华的“至暗时刻”,他一个月最多赚2000元,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如遇到一件“大单”,按一天画8小时计算,都要画上一个星期,而一件“大单”也就能卖到3000元左右。看着别人的烧烤生意红红火火,父亲伍登礼每每看见他都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嘴里念叨着,“叫你搞烧烤,你不整,这下满意了吧。”伍德华听了,一言不发,看着手里的活自顾自的忙起来。母亲马龙琴看见儿子为难,心里也心疼不已,常常偷偷抹眼泪。
转机的出现是在一次偶然参赛后。
一次,黄果树旅游区妇联来伍德华店里参观,无意间提出一个问题,“你这的蜡染作品工艺如此精细,怎么不拿去省里面参赛呢?”
“省里面参加比赛的作品都出自全省最优秀的蜡染传承人之手,我的作品能有机会评奖吗?”伍德华心里对这一提法犯了嘀咕。
但对方的坚持说服让伍德华动了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伍德华将自己店里的两幅作品拿去参加2015年的“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妇女手工技能大赛”,没成想,偶然的机会让伍德华的作品“一举成名”。在那次的技能大赛上,伍德华获“黔中名师”称号,作品获得“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赛奖”二等奖。
伍德华获得的部分奖章
“拿作品参赛”,让伍德华获得了一条打开市场的道路,于是,也更加有了创作作品的动力。同年10月,伍德华的蜡染坊被贵州省民宗委评为少数民族传承手工艺“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越来越多的人找上他,除了各大卫视、媒体,还有源源不断的客源。
正在作业的伍德华
“那时候,我忙得很充实,有从广东特意来找我订货的,有云南、福建、贵阳等多个地方的厂家在我这里订货,销售市场慢慢就打开了。”伍德华家的蜡染成品手工精细,在市场上口碑很好,伍德华也拥有了一批固定客源。但随着市场越来越扩大,需求量的增加、市场的变化让伍德华又面临一个新的窘境,传统的图案和选品已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创新已迫不及待。
打了一场翻身仗的伍德华决定慢下来思考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他去成功的蜡染公司考察学习,与更多优秀的手艺人交流,最终他把切入点放在“融合”上,把传统工艺跟市场的需求相融合,让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融合。
特色蜡染灯罩
起初,伍德华跟着母亲一起制作蜡染产品,打开思路后,伍德华“退居二线”做起了设计师,专门负责设计新的产品。伍德华将传统蜡染图案放在现代实用品上,衬衫、长裙、旗袍、帽子、包包、台灯、围巾等现代服饰被伍德华用传统手艺变成了“潮流单品”。伍德华专注于设计,越来越新颖的蜡染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2016年8月,伍德华的手作设计获得9个国家级外观设计专利证书。订单量加大,人手不够,伍德华结合精准扶贫政策,招聘村里贫困户做工,按件计算工资,定期进行培训,直接带动了村里36个人就业。
蜡染,在石头寨“蜡染一条街”慢慢恢复生机。
“老伍,你们可真行,没想到蜡染也能做出花样来。”父亲伍登礼走在街上,邻居们总要夸奖几句。伍登礼摆摆手,总会客气的说道,“哎呀,你们莫笑话我们咯。”回到家,嘴上虽然不说,但却帮着儿子整理仓库和张罗新店装修的事情来。
伍德华的蜡染体验馆
前两年,为了丰富公司的业态,让更多人感受蜡染的魅力,伍德华在黄果树景区收费站附近租了个600平方米的房子用于开展蜡染体验项目。伍德华准备把它打造成集蜡染、刺绣、雕刻等手工艺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体验馆,同时兼具展览、陈列等功能。“开体验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把蜡染这门传统工艺以现代化方式传承下去,我希望能有更多不同的群体走进这个馆,亲自感受传统工艺蜡染的魅力。”
作为一名非遗蜡染传承人,传承下去一直都是伍德华的使命,从“想把技艺传承下去”到“要把技艺传承下去”,29岁的伍德华在这条路上走了7年。7年前,他冲破了“传女不传男”的禁锢,在是否传承蜡染的路标前选择向前一步,精致的作品和沉着的个性让他“收割”了许多荣誉,但如何更好的传承,让蜡染“活”在现代依然是他想要做好的事。
来伍德华店里体验蜡染画图的学生
现在,伍德华的生活波澜不惊,但他总觉得自己忙得有些“杂乱无章”。过去,父亲虽帮不了他出谋划策,但是总会默默为他搭把手,父子俩对此心照不宣。今年5月,父亲因病逝世,还没来得及从悲痛中走出来,体验馆在7月又要正式开馆,伍德华“两边倒”忙碌着,每每走进老店的仓库,看见父亲的木凳,回忆在脑海中翻涌,总久久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