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综述:看黔南乡村巨变 用笔为小康放歌
七月阳光辉煌灿烂,黔南大地生机盎然。7月21日至23日,在黔南州委宣传部、黔南州委网信办的组织下,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央广国际在线、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贵州画报、贵阳晚报、黔南日报社等中央、省、州媒体组成的黔南州“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进乡村看小康”采访团走进荔波县、瓮安县、福泉市、龙里县等地乡村,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将镜头对准乡村地区,立体呈现黔南农村今昔巨变中的小康故事和时代风貌。
美丽乡村建设各具特色
在如“世外桃源”般的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每家每户住房外墙上都绘画着各具特色的艺术画,从“废旧房”变艺术家的“文创房”,这个传统村落充满了艺术气息,摇身一变,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艺术村,采访团的记者们也被深深吸引,大家不停地用相机记录下洪江村令人陶醉的“艺术”。
采访团走进荔波县洪江艺术村 徐朦 摄
“这是我梦想中的房子,我太喜欢这里了!”“想不到这些平常看起来没用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能这么美”采访团的记者纷纷发出感叹。
近年来,洪江村立足荔波县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结合本村资源禀赋,以村落遗存老房、民族传统文化等为媒介,吸引国内外艺术家纷纷实地到访洪江、体验洪江、创造洪江。截止目前,入驻洪江的艺术家108名,涉及艺术评论、绘画、诗人、雕塑、编剧、导演、音乐等。艺术家将各种文化艺术符号还原在民族建筑的砖瓦木料 、丹漆粉涂之上,彰显在福墙方砖、花鸟人物的干栏活化故事之中,使村民的“废旧房”变成艺术家的“文创房”。通过艺术家的“艺化”,闲置破败的老房被全面激活,赢得“北有上苑宋庄,南有葛波洪江”的美誉。
采访团与福泉市安谷村的小花苗群众一起合影 徐朦 摄
而在福泉市双谷村,整洁的村容、美丽的梨花广场、唱着歌跳着舞吹着芦笙的少数民族小花苗群众、让人流连忘返的景点、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梨园……一幅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在福泉市安谷村实地采访当地小花苗群众 徐朦 摄
近年来,双谷村始终将“百姓富、生态美”作为经营乡村的最终目标,在做大做强“福泉梨”优势产业的同时,坚持走农旅、体旅、文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成功打造了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休闲旅游,实现了乡村初步振兴,形成了“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踏雪”的四季乡村旅游新业态,采访团纷纷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再来黔南,再次感受黔南美丽风景和群众热情。
特色产业促进百姓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黄红缨茶园
在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一座座“黄色的山”非常亮眼,远看以为是一个巨大的花园,近看这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黄红缨的茶园。2013年的果水村还是一类贫困村,黄红缨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个落后山村的命运。
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1800余亩黄金芽品类示范基地以及6000亩白茶、4800亩绿茶和少量其他试验品种,产品通过欧盟有机等质量体系认证,荣获第五届“国饮杯”特等奖、贵州省金奖茶王。该公司作为贵州省农业扶贫龙头企业,自有原料产能150-180吨/年,年产值8000万元以上,依托产业提供逾1500个就业岗位,年均劳务支出1000余万元,实现人均年增收6600余元,带动建档立卡209户743人自主增收,通过担保授信助力中小茶企融资630万元,间接带动700余人就业,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帮扶858户百姓连续多年获得分红收益,解决了3000余个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黄红缨的故事让现场记者们深受感动。“这次采访活动让我们走进乡村贴近百姓,踏入企业聆听心声,感触颇多,感受很深。在当地各级政府、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地方的百姓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正精神饱满地依靠政策依托产业,向着幸福好生活迈进,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央广国际在线记者杨展凌说。
采访团深入了解荔波县灵芝产业 徐朦 摄
在荔波县水浦村兰鼎山万亩仙草原产业基地里,基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基地种植石斛1500万余丛、灵芝300亩、天冬30亩、黄精60亩、重楼20亩。基地共覆盖水浦村农户347户1406人,建档立卡户133户546人,其中26户每户有1人在基地做固定工,平均每天有30余人在基地就业,每年可吸纳当地劳动力11680人次,支付劳务费120万元以上,全村户均3500余元,每年支付林地流转金及贫困户入股分红50余万元,平均户均4000元。
采访团走进龙里县冠山街道办事处五星村 徐朦 摄
在龙里县冠山街道办事处五新村,花卉苗木基地、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经果林种植基地、稻田养鱼示范基地、白芝药材种植基地这些规模产业让人目不暇接,据五新村党委书记冯明松介绍,目前五新村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务工收入、 土地流转和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年人均纯收入达1.78万元左右, 村集体经济积累230万元。近年来,五新村依托近郊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优质茶叶、稻田鱼、林下经济、民族工艺品、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致力打造“休闲农业+乡愁文化+近郊旅游”的特色田园乡村综合体和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媒体联动传递黔南好声音
通过3天的实地采访,各家媒体记者纷纷表示,本次采访活动亲眼见证了黔南大地的乡亲们通过产业扶贫过上了好日子,让他们对黔南发起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他们会把黔南更多的小康故事传播出去,鼓励更多的人有信心朝着自己梦想的生活努力。
采访团走进邓恩铭纪念馆学习瞻仰邓恩铭事迹 徐朦 摄
“为期3天的采访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黔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心,深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大力扶持和对农民的殷切关心,亲眼目睹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了极大的提高,也共享了村民们的幸福喜乐。接下来,我将继续常态化的采访,用镜头全方位、立体式、多视角记录和呈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变化、新气象。”贵州画报记者肖芳说。
采访团在龙里县谷脚镇观音村采访当地的野生菌市场 徐朦 摄
此次采访活动,采访团奔波于黔南深处的田间地头,从邓恩铭故里荔波县水浦村开始,再到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瓮安县猴场镇马场坪村、建中镇果水村,福泉金山街道办事处双谷村、马场坪办事处安谷村,龙里冠山街道五新村、谷脚镇观音村。记者们晨炊星饭、沐雨栉风,每天有超过10个小时的时间都奔波在采访一线,始终将视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上;在4个县(市、区)的各个点位,记者通过采写一个个鲜活的“小康故事”,切身感知着贫困群众在脱贫奔小康路上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感受黔南大地乡村振兴的新气象,记录下乡村巨变的精彩故事,传递出黔南好声音,全面回顾、充分展示黔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非凡历程和辉煌成绩,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黔南新未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截至目前,本次采访活动通过新华网、中新网、央广国际在线、今日头条、天眼新闻、众望新闻、动静新闻、贵州画报、贵阳晚报、黔南日报社、黔南热线等中央、省、州媒体平台刊发稿件30余篇,在传播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图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出了众多轻量化、易传播、鲜活闪亮的新媒体精品力作,形成全媒体立体化传播态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让黔南“小康生活”成为了广大群众热议的话题。
作 者:彭悦 徐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