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堂·录音整理】甘霞|站在茶席旁的天心——解读冈仓天心《茶之书》
站在茶席旁的天心——
解读冈仓天心《茶之书》
精读堂 第41期
【嘉宾】甘霞,女,硕士、高级经济师。持续从事茶文化行业16年。贵阳市翰林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茶聖堂九段甲级茶道官,中共贵阳市黔阳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
当代贵阳【阳明书院】联合发起及创办人、贵阳【翰林茶院】品牌合伙人、【茶聖堂】品牌联合创始人。荣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全国百佳茶馆十佳经理人荣誉。全国终身学习品牌“传习道”学习带头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共享黔茶 传习茶道”学习带头人。
“饮茶既是一种日常生活,也是一场审美体验。饮茶即修行,修行即修心,无心之人,亦无茶。原来茶道的本质在于我们本身,而不在外。”
—— 甘霞
当代艺术和社会学的概念
各位朋友们下午好。不知道大家平时喝茶吗?
我第一次接触茶,是我爸爸那斑驳的搪瓷大茶缸,抿一小口,满嘴苦涩;后来,随着我对这个行业不断学习和了解,才慢慢了解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当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开始学习茶道并从事兼职,至今已经和茶结下了十六年的不解之缘。至于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行业?那要从2004年的一天说起,有一次我给来自外地的来宾讲茶,他们说,茶嘛,肯定是日本的茶道做得最好。那时我刚刚步入茶行业,还是一个小白,听到有人鼓吹日本的茶道为正宗,心里虽然有很多问号,但压根是不服气的,为什么一提到茶道,就说那是日本的国粹呢?直到后来,我读到了这本《茶之书》。
世界上排名前三的茶书:陆羽的《茶经》、冈仓天心《茶之书》、美国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茶之书》的影响力遍布全球,在所有关于茶的书籍中,地位仅次于陆羽的《茶经》。该书我读过多次,感受天心优美的语言,发现《茶之书》本质上不是一本茶书,而是冈仓天心为了在纷繁纵横的世界进程中确立日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为什么要学习这本书?蔡春华老师认为: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地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我认为学习《茶之书》不仅是研究日本茶道的必备之书,也是对现阶段中国茶文化“如何走出去”的启示之书。
一、冈仓天心(Okakura Tenshin ,1863—1913)
1916年,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来到日本五浦,吊唁他于三年前去世的友人——冈仓天心。他写了一首诗:
你的声音
朋友啊
在我胸中回荡
侧耳倾听
犹如丛林间
那低沉的海响
在泰戈尔的诗文中,流露出对冈仓天心无尽的怀念。冈仓天心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被称为“日本近代美学之父”。1901年,冈仓天心曾在一个美国资助人的建议下,去访问印度,在印度他见到了印度教的大师维韦卡南达,又通过他的撮合,结识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印度期间冈仓天心就住在泰戈尔家里。这次行程和1893年对中国的寻访,对冈仓天心文化观、东方艺术史的研究影响深远。
冈仓天心出生于日本横滨的一个藩士家庭,他的父亲原是一名武士,让冈仓天心拜长延寺的住持为师,学习《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汉学经典。冈仓天心七岁时就开始学习英文,他用英文写下的《东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l903)、《日本的觉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书》(The Book of Tea,1906),并称为冈仓天心的“英文三部曲”,前一部刊行于伦敦,后两部刊行于纽约。其中,《茶之书》的影响最大,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冈仓天心不仅是日本现代美术的开拓者和指导者,也是东方文化的鼓动家和宣传家,在向全世界宣传日本及东方文化、强调亚洲价值观对世界进步作用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茶之书》是冈仓天心的文化宣言,他在用日本茶道传递出来的审美,就是向当时逐渐西化的世界宣传,想向全世界展示东方人的传统文化。
同样对日本近代文明有过重要贡献的福泽谕吉,更是提出日本应该“脱亚入欧”的政治观点,而冈仓天心则提倡“现在正是东方的精神观念深入西方的时候”文化理念。
讲座现场
二、《茶之书》(The Book of Tea,1906)
《茶之书》,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
——日本文化观察家 李长声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视为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
——台湾作家 蔡珠儿
《茶之书》是日本人冈仓天心在波士顿,用英文写的一本关于茶的书籍。很多人在看完这本书后却感到,这并不是一本完完全全讲茶的书啊。20世纪初,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向西方人证明,日本脱亚入欧并非停留在口号上。而冈仓天心也在此期间提出了“亚洲一体论”。想假借茶这一种全世界都喜爱的饮料,作为载体,对外表达建立日本文化新秩序的雄心。
《茶之书》(徐恒嘉版)共有七章,分别是:仁者之饮、饮法流变、禅道渊源、茶室幽光、品鉴艺术、莳花弄草、茶道大师。我们会发现,这本书直接表述日本茶道的篇章并不多,就算提及也更像是点到为止。与其说这是一本茶书,但其本质可以说是关于日本文化哲学的书籍。书中提及的,无论是香道、茶道、花道、剑道、武术道,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茶道,茶道才是日本文化的起点。
茶道是一种追求,是在日常生活的污浊之中,因对美的倾慕而产生的。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在众人皆知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完美而进行的温柔试探。
在不少中国人看来,品茶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唐朝诗人皎然,他会这样说: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而日本对“道”的追逐,皆是从四叠半的榻榻米上开始的:在不完美的生命当中,去为了成就某种完美而进行的温柔试探。
生命是无常的,无常才是我们生命运动的规律和本质。其实这也是佛教禅宗思想的一种践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感受无常的过程,会让你更去珍惜当下的很多事物。
冈仓天心认为,对晚清时期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茶对于中国人似乎并没有寄托任何思想信念在里面,而在冈仓天心看来,茶道其实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化身。在日本,茶道成为了一种“唯美的信仰”。
日本茶道是什么?冈仓天心在《茶书》中,把日本茶道理解成了一种吸收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审美艺术。公元805年日本留学僧来到中国学习了中国的茶、栽种方式,把茶籽带到日本,几经周折终于成功培植出了茶。又通过一代又一代日本人,践行禅宗思想,才有了日本茶道的极大成者千利休。茶道是一出即兴的表演,佳茗、花卉、书画编织出它的经纬。千利休创造的草庵,也是卓然出世的和平之所。入口非常低小,每个人需要弯躬屈膝,跪行而入,以通过不到三英尺高的矮门,不论来者身份的高低贵贱,都需如此而为。即使是武士阶层,都要卸下刀,然后低下头,才能进入。也正是如此,冈仓天心写道:“人们若不能感知己身不凡之中的渺小,多半也会忽略他人平凡之中的伟大。”
《茶之书》第二章追溯了茶在中国演进的三个时期和东传日本形成日本茶道的过程。他详细介绍了陆羽的《茶经》,用细腻的笔意表述了对中国古人情怀的景仰,把唐、宋、明三个时期茶的演进概述为“茶的古典派,茶的浪漫派和茶的自然派”。末段,他简洁地用一句话写到:茶道即道家的化身。
“在生命的荒漠中,茶室是绿洲一片,疲惫焦渴的旅人在这里聚首,共享艺术的甘泉。”茶室是心灵的一个驻足点,那就需要茶室在环境中营造出这样一个氛围,然后让品茶之人去感受。所以,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茶道的理想不尽相同:“宋人的茶道理想不同于唐人,正如他们对生活的观念不同。他们的前辈努力将茶作为一种标签,赋予其象征意义;而他们则尽力将其具体化,融入生活点滴。”
第三章从道家和禅宗的思想和仪式中探寻茶道的精神根源,精妙地阐述了“禅茶一味”的意涵。茶道的全部理想,实为禅宗从微小之处见伟大观念的缩影。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学理想的基础,而禅宗,则将这一理想付诸了实践。因为日本茶道主要是靠僧侣一代一代地传承,他们形成了一个非常严格的规程。所有伟大的茶师都是禅的弟子,他们尝试将禅的精神引入生活的实践。于是茶室,以及茶室中所用的茶道器皿,皆反映了一定的禅宗教义。
第四章讲茶室。冈仓天心向“在砖石结构建筑传统熏陶下的欧洲建筑家们”介绍以木材和竹子为材料的日本茶室的“微妙之美”。日本的艺术作品缺乏对称性,这种审美趣味源于禅道两家理念的影响,与儒家根深蒂固的二元思想不同,道与禅本质上更注重追求完美的过程,而并非完美本身,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在心灵中把世间的不完美变得完美时,他才能发现真正的美。生命与艺术的蓬勃生机,源自于它们向完美发展的可能性。
日本茶道中哲学思想的体现,主要是在茶道严格的仪式。客人在进入茶室前,先要经过“露地”,是指茶室外面庭院的一条小路。然后,客人来到石钵前,用勺舀水,洗手漱口,寓意是净身净心。日本的茶室,也是空之屋,满足当下所追求的美感之外,不做多余的装饰摆设,因此放的都是临时的物品。茶室确实是间“虚空之所”;就它刻意留下一些未竟之处,作为一处崇拜“缺陷”的圣地,体现不完美。正是不完美的空间,让你感知完美。
第五章讲品鉴艺术。没有比艺术上的灵犀相通更为神圣的事了。在心灵交汇的那一刹那,艺术欣赏者超越了自我。那一刻,它时而存在,时而消失于天地之间。当你没有认同它的概念时,你并不能去体味它的东西。正如王阳明先生曾经带他的弟子去南山,弟子问,南山的花开花落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先生就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寂。人们有时与茶的关系就是寂的状态,当我们用兼容并蓄的方式思考当下我们所熟知的艺术鉴赏,认真去感受艺术品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就像“伯牙驯琴”,是一个逐渐承认它的一个过程。只有在当下,在伯牙驯琴的那一刻,然后我们才能感受它的存在。
第六章讲花道。在欧洲与美洲,每日被采摘下来装点舞会与宴会,而隔日就被抛弃的花朵不计其数,与这种对生命的全然漠视相比,日本花道大师的罪过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至少后者还知道尊重自然的节制,在深思熟虑之后才会选定牺牲者,并对其死后的残骸致以敬意。
第七章讲茶师之死。丰臣秀吉看到千利休的茶室草屋之后,知道千利休已经找到了日本的茶道思想,丰臣秀吉非常地害怕,最后他下令让千利休切腹自杀。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千利休的死,恰恰让日本茶道得到了一种生,这种生使得他的茶道光芒确立了。
解说过程
三、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由遣唐使传入日本。
15世纪,奈良和尚村田珠光创立了“茶道”这一概念。
16世纪后期,茶道高僧千利休承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说到日本茶道,大家可能会觉得很严苛,日本的茶艺展示是需要预约的,我去日本的时候,他们就会跟我说要预约半个月,有的甚至要预约三个月。日本茶道的仪式具体是怎样的?客人在进入茶室前,先要经过“露地”,洗手漱口,进入茶室,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讲究。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的本质就是敬畏。有敬畏之心的时候,你才会敬畏天,敬畏地。
侘寂是现在日本美学的一个体验,简单来说就是沧桑美。这种沧桑美体现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日本茶道。你会发现他们的茶室和外面的楼宇会形成一个鲜明对比,他们更喜欢用有缺口的茶碗,这种反差和残缺会让你看到岁月本质的痕迹,是一种沧桑的美。简单来说,侘寂指的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
19世纪,日本人曾经背着四十公斤黄金专门到中国去买青花瓷,后来他们还花了一百二十公斤黄金,再次到中国买这样的茶碗,然后放在他们的博物馆中,作为国宝。为什么花大价钱买中国二流的器具,因为他们的审美观念,他们要建立自己的文化秩序。
日本茶道的精神:
和:和睦,表示主客之间的和睦
敬:尊敬,表示上下之间关系分明,有礼仪
清:纯洁、清静,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
寂:表现为佛教中心的寂静、空寂,在积极意义上是“无
日本茶道中还提倡“一期一会”,以省视此时此刻我们当下的一生。同样的话,不同时刻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任何在时光中流浪的平凡,被不平凡的目光凝视,哪一个不是侘寂之物?是不平凡的你,参透这平凡的真相,却依然怀抱情感和热爱。
四、对日本茶道的反思
周作人先生在为《茶之书》做的序中提到:“茶事起于中国,有一部《茶经》,却是不曾发生茶道,正如有《瓶史》而不曾发生花道一样。”
日本茶道的道,是因茶入道。茶是凭借,是工具,是修行,因之见性见佛见禅,和敬清寂,不在此间,不可言说。中国的饮茶,就在凡间,就在此处,一饮一啜,只是日常。就像与一位好友对坐相伴,苦乐甘忧,娓娓道来。
在中国,很多人会认为茶艺师是青春饭,适合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以花里胡哨的形式,去展现它的美。日本的茶道大家,他不只是茶人,更多是建筑家、文艺家、书画家、陶艺家。在日本、韩国,经常会有六十岁以上的茶人为你冲泡,每每端到这样的茶的时候,我会觉得很沉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口袋里不光有老庄,还有孔子、孟子……这些思想更需要我们在座的有识之士去把它导入沃土。换一种看法便是换一种活法,当我们心中有茶的时候,相信我们的生活会不一样。
中国人不常提“道”,但是中国人把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人行草木间的时候,追寻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日本茶道是陋外慧中,中国茶道是秀外慧中。
喝茶,是简单的事;喝茶,也是复杂的事,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回归简单。茶,有四层境界。第一层境界便是解渴。唐代诗人卢仝曾说: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第二层境界是品茶,感受茶叶的色、香、味、形。在喝过这么多茶之后,我还是觉得中国的茶最好喝。第三层境界是茶艺。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对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当品尝好茶时,期望在青山翠竹,小桥流水,幽居雅室的环境,享受艺术的盛宴。第四层境界茶道。
中国茶道包含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讲究廉美和敬。我把茶道的三境界和想到王国维先生的人生的“三境界”结合起来思考。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最初学习茶道,一直在做各类加法。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行”之境界,经历各种学习,在茶路上的实践,才走向明心见性之路,回到了中国茶道的起点和本源。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回归大自然,回归生活本身,发现无处不在的美。
饮茶既是一种日常生活,也是一场审美体验。饮茶即修行,修行即修心,无心之人,亦无茶。原来茶道的本质在于我们本身,而不在外。
【精读堂】
第41期
【主办】
贵州省作家协会
贵州文学院
贵州千翻与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
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贵州人民出版社
多彩贵州网
贵州都市报
贵阳日报
【学术顾问委员会】
主任:欧阳黔森 黄昌祥
副主任:高宏 陈雷鸣 戴冰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华 王剑平 井绪东 孔海蓉 冉正万 杜国景 李晁 李寂荡 陈雷鸣 杨打铁 肖江虹 余未人 张劲 张建建 欧阳黔森 周之江 赵卫峰 赵旭 姚辉 高宏 唐亚平 曹永 喻健 禄琴 谢廷秋 谢挺 戴冰 魏荣钊
学术主持,总策划:戴冰
项目统筹:蔡乐薇
宣传总监:王莹 张超
制作总监:侯莹
执行助理:马兰
《精读堂》微信公号主编:肖小月
精讀经典
与伟大心灵直接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