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贵州丨触摸非遗时光里的“茧”与“蝶”
通感,指的是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在通感中,颜色会有温度,味道会有形象,冷暖会有重量……不知道过去一年,贵州在数字经济、生态文明、非遗传承等方面的发展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感受呢?今天,我们将用通感的手法,为您讲述那些串联了更多感官的贵州故事,看看是否与您,不谋而合。动静推出《通感贵州》系列,一起看贵州故事。
非遗,是活着的呼吸,也是无数双手写就的史诗。
苗家阿婆的手心,银匠皴裂的指节,染娘粗糙的掌纹……那些沉淀岁月与技艺的“茧”,便是人与器物之间的对话,更是可以“触摸”到的古老文明。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隽永的"视听艺术"
安顺地戏
作为非遗大省的贵州,有着1000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侗族大歌、石阡说春和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3项入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宝贝灿如繁星。
点击下方视频可体验侗族大歌↓
石阡说春:穿越时光的迎春仪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苗绣、侗族大歌、银饰、蜡染、傩戏面具……我们可以用双手触摸到的,不仅仅是苗绣丝线的柔软,蜡染布的粗粝,傩戏面具的雕刻纹理,更可以摸到银饰的冰凉和木雕的温润,和那穿越历史而来的时间温度。
侗族刺绣:针线上的浮雕
苗族蜡染
水族马尾绣
染娘将星辰织进经纬,蜡刀游走处,千年图腾在棉麻纤维间突然苏醒。当暮色漫过吊脚楼时,木雕的傩面正在暗处呼吸。
安顺木雕:在雕刻中,传承和见证屯堡文化
原始古朴的贵州阳戏
那些被风雨侵蚀的裂痕里,渗出祭祀的烟火。指腹摩挲着松脂沁入木纹的沟壑,那些被无数手掌盘出包浆的面具,在黄昏里泛着琥珀色的光,仿佛触摸到的不是木质,而是凝固的时间本身。
石桥古法造纸
陶瓷艺术中的“精绝”之作——牙舟陶
“水上轻功”,赤水独竹漂
八音坐唱、德江炸龙、独木龙舟、思州石砚,还有丹寨的石桥古法造纸,平塘传承了600多年的牙舟陶技艺,以及集编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卡拉鸟笼制作……贵州的非遗宝库,哪怕只打开一个小角落,都会带给你无限的惊喜。
鸟笼制作技艺: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色彩丰富、造型独特的思南花烛
当然,除了巧夺天工的指尖技艺,更不能忽略咱们作为“百节之乡”,那些鲜活热闹的民俗节日。
比如雷山苗年。
作为苗族聚居地之一,雷山每年的苗年都举办得格外隆重。在此期间,你会看到满街都是戴着十几斤银饰的姑娘们。男人们也丝毫不逊色,他们举着两三米高的巨型芦笙,把声音吹到好远好远,震得山谷回响,仿佛在与祖先进行一场魂灵的对话。
几百米的长桌宴上,酸汤鱼、糯米饭管够,这场银海笙歌里的时光盛宴,绝对值得你亲临现场好好体验一把。
还有侗族的萨玛节。
这是侗族祭拜“女祖宗神”的大日子。你会看见百寨老幼披着靛蓝土布,为你演绎“拦路酒”绝活。名扬海外的侗族大歌,蕴含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朴素哲思,更是侗族文化不可磨灭的精神图腾。
萨玛节中"拦路歌"是侗族待客特色,客人需对歌方能进寨;踩堂舞又称"多耶",是侗族古老祭祀舞蹈;侗族大歌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还有石阡仡佬族的敬雀节、毛龙节,威宁的彝族火把节、台江的独木龙舟节,鼓藏节、六月六……
石阡仡佬族毛龙节
台江独木龙舟节:清水江上“劈波斩浪”
是的。
璀璨的非遗是多彩贵州的绚丽底色。
图片为AI制作
“茧”,是技艺的沉淀,是岁月的磨砺,是传承者与器物之间的对话,更是可以“触摸”到的现代文明。
而那份藏在我们心底的厚重与热爱,
在今天,
也终于破“茧”成蝶。
撰文/代丹妮
(更多非遗好文,欢迎点击下图进入动静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