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安顺屯堡文化让人惊艳 -- 传承:遇见新观众
推开安顺屯堡人家石板房的双扇大木门,两位屯堡嬢嬢正坐在小木凳上认真搓着玉米。她俩身着青蓝辉映、宽袍大袖、斜襟纽扣的服装,额扎白色头巾,以梅花管簪固定发髻。身旁,是堆成小山的玉米棒子。
日头渐渐爬上山,石板房的男主人从金色稻田归家。只见他从灶屋拿出土陶茶碗,麻利地从陶罐倒茶水至碗中,一饮而尽。
贵州《安顺府志·风俗志》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数十万江南子弟来到安顺,太平时农耕,战起时护疆。江南文化、中原文化与安顺当地文化不断交融,屯堡文化由此诞生。
悠悠600年,无数晨昏更迭。石头城里的屯堡文化,如同一棵不断生长的古树,触其纹理,便可窥见大明遗风;观其长势,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拳拳之心,跃然而现。
天龙屯堡古镇 平坝县委宣传部供图
传承:遇见新观众
“咚咚咚咚…咚咚…咚…”随着锣鼓有节奏地响起,一场屯堡地戏《三国演义》在平坝天龙屯堡古镇新演武堂上演。
屯堡地戏,或源于明代“军傩”,是屯堡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舞台上,4名地戏表演者头戴傩面具、身穿长衫、腰系战裙、背插靠旗,手持刀枪,操着一口弋阳老腔边歌边舞。众多提前在新演武堂等候的游客,惊喜地拿起手机拍摄演出画面。
来自贵阳的陈爷爷一直举着手机录像。“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我瞬间走进《三国演义》的那段历史,太精彩了,录下来好跟亲朋好友分享。”话毕,陈爷爷在老伴搀扶下,开心地上台与地戏表演者们合影留念。
10分钟表演结束,游客散去。地戏表演者们在后台摘下面具、换下服装,闲聊起来。
“小邓,你上周去天龙中学地戏社团上课,感觉怎么样?”演职人员陈李荣问。
“9月4日去上课,教室里来了30多个学生。本地学生从小受地戏文化熏陶,对地戏有一定认识,教起来相对轻松。”今年30岁的区级地戏传承人邓艳华说。
地戏进校园,是安顺市推动屯堡文化传承的举措之一。
天龙屯堡古学堂 平坝县委宣传部供图
2008年,安顺市成立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2011年《贵州省安顺屯堡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从政策层面高位推动屯堡文化保护。
2017年,平坝天龙屯堡古镇获批为国家级研学基地,进一步推动屯堡文化研学活动的发展。“目前,古镇提供地戏文化体验、品尝屯堡驿茶、观看‘屯堡印记’沉浸式表演等体验业态。”多彩贵州风股份有限公司天龙屯堡演艺项目现场负责人周顺说,游客以高校师生、中小学研学团及零散游客为主,暑期单日客流量可达1300余人。
游客在天龙屯堡景区游玩 通讯员 静淑 供图
2019年安顺开展屯堡非遗田野调查;2022年5月9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屯堡考古队完成对安顺羊边城遗址测绘,及安榨城遗址调查工作;2023年,安顺市文物局、安顺学院组织开展《贵州屯堡村落普查》工作……掌握“文化家底”的同时,尽可能挖掘更多屯堡文化资源。
同时,安顺市有效推进各级非遗项目申报保护。截至目前,地戏、银饰、傩面具雕刻等屯堡非遗保护项目,拥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12人、市级传承人27人。
此外,安顺市还积极组织非遗演出、举办多场地戏大赛。2022年12月,屯堡地戏表演者参加“东盟教育周·传统戏剧展演”展演活动;2023年5月,安顺市在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屯堡家国六百年·地戏文化展”。
演武堂内的地戏表演 平坝县委宣传部供图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