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执生态之笔 绘绿色发展新卷

盘州市融媒体中心 | 2025-07-28 11:39

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盘州市连续 12年位列百强,今年又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从乌蒙大草原的风电矩阵转出千万度绿色动能,到刺梨产业园的金色果实酿出百亿级富民产业;从拖长江的清澈碧波映出生态蝶变,到一批批外地人扎根盘州安家乐业,一份份高质量发展答卷,盘州是如何作答的?

作为珠江流域南北盘江支流的分水岭地带,盘州曾因历史发展积累的生态问题,一度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盘州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系统治理破解生态难题,实现了从“煤城”到“绿都”的华丽转身。

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黔地莽莽,乌蒙苍苍。在珠江上游南北盘江分水岭,盘州40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壮歌正嘹亮回响。这颗云贵高原的“绿色明珠”,以生态为基、产业为笔,在喀斯特山水中挥毫泼墨,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实践。

723日,中阿卫视记者、伊拉克博主方浩明来到盘州乌蒙大草原,解锁清凉夏日的快乐:“这里的景色真的太美了,项目体验感非常棒!”正如他所言,景色美、体验佳只是盘州的一个缩影。从乌蒙大草原到普古娘娘山,从哒啦仙谷到“世界古银杏之乡”妥乐…… 盘州的“清凉”,源于独特的气候资源与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

碧水重生 河湖治理焕新颜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基。盘州境内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守护好这些“毛细血管”,是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拖长江作为盘州的“母亲河”,曾因煤矿开采、排污管网不完善,一度沦为“黑水河”。近年来,盘州以河长制为抓手,在拖长江沿岸实施“治源头、清河道、建公园、铺绿道、整河堤”综合整治工程,同步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河道清理与环保宣传。如今拖长江水清岸绿的风光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景观线”。

在全市层面,盘州建立巡河通数据库将144条纳入河湖管理名录的河流全部进行数字化监管,实时观测水域岸线与涉河建筑关系,实现“线上监控 + 线下管护”无缝衔接。2025以来,河湖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

林海藏珍 生物宝库显生机

盘州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独特的垂直海拔差异造就了完整的植被带谱:低海拔区是郁郁葱葱的针叶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海拔区分布着面积较广的滇栲、杜鹃、石栎、山茶、红花油茶等,高海拔区则是高山灌丛草甸,62.6%的植被覆盖率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植物基因库”。

在娘娘山国家级湿地公园,4.02万亩喀斯特岩溶山地湿地,用厚实的泥炭层和独特的水分储存能力,让娘娘山形成了“ 天山飞瀑 ”等自然景观。从银杏到红豆杉,从光叶珙桐到兜兰……种类繁多的珍稀植物直观印证了盘州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绿产融合 点绿成金惠民生

守护绿水青山,更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盘州立足生态优势,推动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一条“护绿”与“富民”双赢之路。

在生态农业领域,盘州以娘娘山、哒啦仙谷等生态观光园为载体,培育刺梨、茶叶等特色产业。其中,刺梨产业已形成 “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近日,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当地企业建立的刺梨肥料试验示范基地,将煤炭固废转化为富含微量元素的功能性肥料,既解决了工业废料处理难题,又提升了刺梨品质,探索出“煤炭清洁利用+特色农业”跨界融合新模式。

生态旅游的崛起更让“绿色资源”变成“流量密码”。2025年上半年,乌蒙大草原景区接待游客29.27万人次,同比增长51.42%除此之外,在大洞竹海景区,从事古法造纸30余年的汤世荣,用当地优质竹料生产的纸张远销东南亚;竹海镇黑土坡村村民阳运富利用高负氧离子环境与优质水源创办酒厂,“雾都醇”系列白酒年产值超100万元,让“竹海清风”变成了“致富酒香”。

制度创新 守护绿色聚合力

生态保护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盘州通过制度创新凝聚全社会合力:在制度层面,出台《六盘水市乌蒙大草原景区保护条例》,将生态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在社会参与层面,每年开展 “环保进社区”“青少年植绿”等活动,培育志愿者队伍;在企业责任层面,推行“企业河长制”企业林长制,明确企业在环保设施运行、河湖清“四乱”等职责,2024年共启动77个矿山图斑修复,截至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100%的矿山图斑74个,2025年计划实施33个矿山生态修复。

煤城绿都,盘州用实践证明:守护喀斯特地貌的生态本底,就是守护高质量发展的最大资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黔中大地上,绿色已成为最动人的发展底色,“两山”答卷的精彩篇章仍在续写。

记者:许丹

编辑:唐婧 张亚

责编:邹兴乐 刘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