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物语】砚中奇葩—青釉多足辟雍砚

新华网 | 2022-06-09 21:16

多足辟雍砚造型奇特,是砚中奇葩,奇特的造型背后隐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文人雅士和收藏爱好者多深爱这一退出历史舞台的风雅物件。

砚圆形,高5.0cm,径10.5cm。砚堂居中,砚面凸起呈圆形,中心微下凹,周有凹槽形成环形砚池,直领,外有子口以承盖,底沿贴塑间隔不等的15只蹄足围成一周,蹄足束腰部分饰凸弦纹一道。砚面无釉,器身满施淡青色釉,微泛白色,有细开片。砚台造型浑厚,塑制精美,瓷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釉汁莹润,釉层均匀,明亮而有光泽,是隋代相州窑的精品。现收藏于安阳博物馆。


该件青釉多足辟雍砚,出土于隋韩扈墓。韩扈字显和,天宝元年(550年)任赵州录事,至四年转任东郡丞,天统元年(565年)特任徐州司马骑都尉,本号龙骧,进加骠骑,后弃官就垄。大隋开皇七年卒于相州灵泉县,时年86岁。韩扈墓位于安阳市老城西南约六公里的活水村,1975年由安阳博物馆发掘清理。该墓系砖石墓,随葬器物共十三件,其中瓷器12件,皆为青釉。瓷器的品类有碗、四系罐、高足盘、砚四种。其中的砚即这件青釉多足辟雍砚,当时在安阳历年已发现的二百余座隋墓中是首次发现。

墓中出土的瓷器与安阳一带隋墓特别是安阳北关隋代青瓷窑相州窑窑址中出土的青瓷相比,在器型、胎质、釉色、纹饰等方面都非常接近,他们当为安阳相州窑烧制。相州窑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河安阳桥南岸,源于北朝,兴盛于隋,衰落于唐,是我国北方早期规模最大的青瓷烧造的代表窑口之一 ,较早烧制了白陶,最早采用白色护胎釉工艺。相州窑烧造时间虽短,但因在我国的瓷器烧造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而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辟雍砚又叫璧水砚,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隋唐,是砚史上独具特色的一个品类,具有颇为独特的造型,多为陶瓷质,圆形砚面突起,砚面与砚壁之间形成环形砚池,砚足一般为蹄形多足、水滴型多足或圈足。辟雍砚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墓葬中均有出土,且多为实用器,此种砚在形制上主要特点是砚池围绕砚堂周边,如辟雍环水。


辟雍又作璧雍,原指周王朝为教育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大学,因校址圆形,四周环水,形如玉璧而得名。东汉蔡邕的《明堂丹令论》中解释为:“取其四面环水,圆如璧。后世遂名辟雍。”《小戴礼.王制篇》有云:“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载:“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像璧圆又以发天,於雍水侧,像教化流行也。”

魏晋南北朝的制瓷工匠们仿辟雍之形设计出了辟雍砚。这种匠心独具、形制奇特的砚台可谓砚中一绝。辟雍砚既是文房用品,又是重要的考古断代标尺。早期的辟雍砚多青釉、青黄釉、酱褐釉瓷器,唐代发展成为黄釉圈足砚或圈足镂空砚。在瓷器发展史上,辟雍砚是颇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素为文人雅士和收藏爱好者所青睐。隋唐时期甚为流行,曾风靡一时。但从唐朝初年开始,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相继开发出来,并日渐盛行,成为我国石质砚称雄后世的开端,至明清时期,石雕技艺已十分精湛,使用随形砚的风尚已成,辟雍砚昔日的辉煌终难再现。

“文房四宝”砚为首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四宝”中的砚也称砚台,它虽然在“四宝”的排次中位居最后,但从文化流传和文化内涵方面来说,却始终位居首位,被誉为“文房四宝之首”。首先,这是由于砚台有独特的品质:“性质坚固,传万事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留千古而永存。”宋代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索取,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文人爱砚,爱的是矢志不渝的相伴。其次,砚台的创造包含有雕塑、书画、金石、文学、历史等多种文化艺术,内涵最为丰富。不同时代的砚式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品格,一方小小的砚台就是一段段历史文化小切片。所以,古往今来,砚台始终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并给与了高度的评价:“砚为天地之精,助文翰,启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