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快讯|赫章县金银山:三个“+”建设易地搬迁“幸福家园”

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 | 2024-05-17 06:37

赫章县金银山街道作为全国70个万人以上安置点之一,自2018年搬迁以来,持续深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聚焦2697户,13612位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工作目标,不断探索创新三个“+”工作思路,努力做好“五个体系”后半篇文章,建设易地搬迁“幸福家园”。

一、“党建+积分”树新风 增内力

金银山街道持续推进“党建+积分”基层治理模式,切实解决搬迁群众文明卫生习惯差、遵纪守法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将搬迁群众的移风易俗、创业就业、子女教育、生活习惯改善等具体事务纳入积分管理,有效增强搬迁群众内生动力。

一是正向激励做“稳”积分,激发搬迁群众参与动力。金银山街道结合搬迁安置点实际情况,根据各类人员应履行职责情况,将“居民、党员、网格员、帮扶责任人”等六类主体纳为积分管理对象,以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政策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搬迁群众进行奖励扶助。

在精神鼓励方面,街道每季度进行一次“最美居民、最美党员、最美家庭、最美公婆、最美儿媳”等“十个最美”评选,营造向榜样学习的良好氛围;在物质奖励方面,搬迁居民可利用所“挣”积分券在街道商业街每个店铺兑换餐饮、理发等服务,兑换电器、牙膏等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以用之缴纳水电费、物业费、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在政策激励方面,把居民的“家庭积分”与赫章农商银行“征信分”有效嫁接,作为居民贷款评级授信的主要依据,积分高的居民还能享受“微田园”领种、少儿活动中心辅导等优先政策服务。积分与搬迁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挂钩,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截至2024年4月,金银山街道开展积分兑换活动16次,评选出“十个最美”50余人次,积分兑换物资68批次,兑换物资价值总计约580余万元,惠及全体搬迁群众。

二是转变导向做“新”积分,提升搬迁群众内在素养。为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构建“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建服务队”积分组织体系,坚持“党建+积分”的群众路线,细分65个治理网格396个联户,完善“党建带群团带群众”双带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真正做到“积分依靠群众、积分为了群众、积分服务群众”,变服务对象为服务力量,实现党的组织无处不在,党的服务无处不在,积分治理无处不在。目前,搬迁群众已基本革除原有生活陋习,真正实现在思想观念上减“惑”,在文化教育上减“愚”、在文明意识上减“旧”,逐步融入城市社区生活,成为迁入城市的“新市民”。

三是干群融合做“优”积分,满足搬迁群众多元需求。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满足搬迁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建立一个“数字中心”,安装160个AI摄像头,开发集记录、反馈、评分、兑换等内容于一体的积分管理软件,为“党建+积分”提“智”增效。通过“数字社区”和“联户微信群”,不仅实现“指尖”申报,还可以个性化反应需求,同时让积分可溯源,让数据多跑路,让公开更及时,达到申报更省时、兑换更省事、监管更省心的效果。按照资源优势共享、项目资金共用、政策优势共融的要求,设立家庭教育服务队、夕阳红服务队、志愿者服务之家等,关爱未成年人、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为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会援助等提供志愿服务。

四是规范审批做“好”积分,体现积分管理力度。本着简单实用管用原则,将“党建+积分”清单精减为“积分10条”,组织群众共同商定申报程序、运行规则、结果运用等各个积分环节,制定逐层申报审批制度,成立积分工作领导小组和积分审核小组,积分申报后由各党小组负责初核,党员监督先锋岗复核后登记,由“党建+积分”管理办公室计入其“行为银行”,畅通“线上、线下”两种积分申报方式,对虚假申报积分行为予以翻倍扣除相应积分处理。

积分由原来的问题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在继续注重文明习惯养成的同时,更侧重于良好家风、文明新风、素质素养的提升。现在的“党建+积分”,实质上就是“全过程民主、党组织监督、全民挣积分”的一种行为模式,是从根本上解决束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问题,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探索。截至2024年4月,金银山街道未发现搬迁群众虚假申报积分行为。

二、“地域+领域”引资源 增外力

金银山街道从“向往”到“七有”,进一步增强街道的外部支持和发展动力,吸引外部资源参与“和美乡村”建设。

一是联引资源,搭建平台。紧紧抓住统一战线“地域+领域”创新帮扶机遇,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工作痛点问题,在教育、医疗、产业等方面,积极争取中央统战部支持,联引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等8个民主党派力量,找准“金银山所需”,聚焦“一老一小兼顾中间”,先后建成少儿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新市民活动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后续服务和文化活动,全力打造让”老年群体安享晚年、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中年群体勤劳致富“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统筹推进,多点发力。在中央统战部的大力帮扶下,联引价值300余万元的3D打印机、教育机器人等科普设备和健康检测设备;联引民进贵州省委在辖区赫章六小落地“开明书屋”项目,为该校修建社会情感空间和阅读空间;联引“实事助学基金会”科普帮扶项目“AI+科普”平台,邀请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为赫章六小捐赠天文科普教具;联引诺华集团为县名师工作室和毕业班教研室捐建笔记本电脑,有效助力城乡教育公平化发展;联引“起点工程童书益站”等公益项目,持续不断注入公益帮扶资源。广州市番禺区捐资建设红色文化特色项目和活动场室,打造“广黔”小屋建设项目,建设户外功能室资源等,共同助推创建学前教育帮扶示范点。

三是明晰目标,引领全局。针对搬迁安置点脱贫人口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的实际,充分利用统一战线帮扶资源,坚决扛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大政治责任,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紧盯“三落实一巩固”目标,做好兜底保障、临时救助、医疗保障等各项工作。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群体,持续强化动态监测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三、“产业+就业”促增收 增活力

产业和就业是易地搬迁安置点发展的重要支撑,金银山街道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县“稳就业,促增收”战略部署,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搬迁群众“急难盼愁”问题,有效促进搬迁群众增收。

一是提供就业保障,稳定就业大局。积极落实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政策,坚持有序外出和就地就近就业相结合,对有组织输出劳动力到企业稳定就业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等按规定给予奖补。积极落实外出务工交通补贴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带动群众务工积极性。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中心的作用,主要开展政策宣传、岗位推荐、各类补贴的申领等服务工作,完成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政策促进618名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和脱贫劳动力在县外省内、省外稳定就业。完成一次性交通补贴政策促进1522名脱贫劳动力在省外稳定就业,发放补贴84万元。

二是提高培训质量,拓展就业渠道。紧盯重点产业发展、市场用工需求、群众培训意愿,组织各类培训机构、劳务中介机构,大力开展分类培训,对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钢筋工、服装制版师、南粤家政等工种开展技能培训,坚持集中培训与上门培训相结合,将培训班办到群众家门口。适时开展推岗送岗促就业现场招聘会,拓展就业渠道。截止目前,落实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组织开展各类培训4802人次,有效帮助易地搬迁劳动力提升技能水平,培训后就业4282人次。结合街道劳动力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农村公益性岗位,帮助搬迁社区973名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三是挖掘产业优势,发展帮扶车间。充分发挥5000平方米的就业帮扶车间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贵州省科特劳保用品有限公司和赫章同创尚依服饰有限公司,分别加工劳保手套和各类服装,有效解决204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就业,全年创劳务收入700余万元。为满足搬迁劳动力就近创业的需求,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商业区,租用门面创业的搬迁劳动力共有104户,全年创劳务收入300余万元,商业区广场小吃一条街规划出37个摊位,专门供投资成本小的家庭进行创业,全年创劳务收入70余万元。

充分发挥“微田园”项目的作用,有种植意愿的家庭可申请领种一块地,既能解决家庭一年瓜果菜蔬的支出,又能让离地离乡的老百姓重温田间劳作与收获的喜悦,目前,共有756户家庭领种了微田园,全年可创种植收益130余万元。

成立物业公司,承接安置点商业铺面管理和社区物业,共计带动搬迁劳动力就业150人,创年收入300万元。整合街道辖区的服务业、商超、洗车场等,解决群众就近就业1500余人。

积极谋划建设“搬迁产业园”标准化厂房22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同时,鼓励和支持群众自主创业,有效增加居民收入,促进街道经济发展,激发街道活力,为“和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切实推动金银山街道全面发展和进步,共同构建一个美丽、和谐、富有活力的易地搬迁“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