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书香满中国+|《考古中国》@好书纪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2-10-20 14:57

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等,涉及政治、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各类历史文化信息。

全书含452张丰富的全彩图片,包括精美文物图、考古场景图、遗迹航拍图、遗址复原图、高程模型图等,生动呈现考古现场、鲜活复原古代生活图景。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1.gif

《考古中国》从时间、空间、文化三大维度全面解读中国现代考古成就。该书收录15项考古发现,从1921年发现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到2020年发现的陕西靖边清平堡,是中国考古百年发现和研究史缩影;从“50后”到“70后”的15位考古学家,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直至今日,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转型与发展。考古发现遗址涵盖都邑、陵墓、水下、沙漠、高原、窑址等多种场景;涉及政治、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考古中国》根据遗址的考古发现时间(1921—2020年)编排,是中国百年考古史的缩影。该书收藏了452幅一手的考古现场图、珍贵的考古报告、高科技的数字高程模型图、令人震撼的遗址复原图、精心绘制的遗址平面图、遗址实景近照和全景俯瞰图,多角度全面展现考古发现的壮美和细节,呈现了百年来考古技术的革新。从只有探铲、手铲到海陆空高新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扫描、无人机、超景深显微镜等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附录中还收录了49位考古学家简介,致敬百年来上下求索的中国考古人。

《考古中国》填补多项历史空白、纠正历史错误、提出新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一直以来,西方只承认中国3000多年文明,良渚古城以其“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结构及大型水利工程,实证了中国5000年文明史;杜牧的《阿房宫赋》家喻户晓,考古发现表明阿房宫根本没有被烧,甚至没有建成;众所周知,修建长城主要出于军事目的,但近300年,北部长城沿线发生的战争却并不是主流,恰恰相反,大部分时间双方和平相处,有各种各样的贸易与交流。这些观点和问题在《考古中国》中被重新提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许宏教授认为,考古是一门富有神秘感的学科,它的神秘,在于对未知过去的好奇。可以说,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就是它最基本也是最大的功用。在考古发掘中,你不知道下一分钟会有怎样的意外收获;同时,考古是一门残酷的学问,新的发现在时时完善、订正甚至颠覆我们既有的认知。这恰恰是考古学最大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考古学是研究过去的学科,但是,最不该有因循守旧的特质。

文本参考:南方都市报 作者:朱蓉婷 

15位作者从“50后”到“70后”,经历了中国考古学的转型与发展。15个遗址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朝,见证了灿烂的5000年中华文明,亦是中国百年考古的缩影。

在书中可以看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考古学家只能挖简单的长条沟,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家的标配还是卷尺、手铲等基础工具。如今,大规模的探方发掘与海陆空多手段考古已不是难事,大量的高新科技手段运用到了考古领域,这不仅是考古科技的进步,亦是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