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贵州退役军人奋斗榜样】退役军人张荣雄:守护铁山顶上致富“绿”

2022-12-04 11:37

在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北大门”的刀坝镇西北面,横亘着一座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铁山顶,在铁山上有一片600余亩的猕猴桃基地。

“翻土时多注意,尽量不要弄断藤蔓。”在铁山顶的猕猴桃基地,共和村村主任张荣雄正忙着给工人们“打招呼”。

出生在共和村铁山顶脚下的张荣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上过一天学,只能守着几亩地埋头苦干养活三个孩子。

张荣雄小时候,外出打工的堂哥买回了一台彩色电视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可是个稀罕物件儿。忙活了一整天后,张荣雄就端着饭碗跑到堂哥家中“凑热闹”。

“哪有男儿不热血,哪有儿郎不爱国!”、“十九岁十九岁,我浑身是兵味,训练场上刺杀格斗考核勇夺魁……”看到电视上军人英姿飒爽、挥汗淋漓的样子,张荣雄心中满是憧憬。

1999年张荣雄的母亲去世了,这一年刚满18岁的他义无反顾选择去到军营,为磨炼自己也为实现父母的期望。

图为张荣雄

望着日渐佝偻、双鬓早已染出白发的父亲,张荣雄忍着离别之情,背起行囊,告别父老乡亲,走下了铁山顶!

“军人的精神是什么?敢吃苦、敢拼搏,流血不流泪。”对未来的军旅生活,张荣雄信念坚定。在广西他成为了一名侦察兵,三个月的集中训练,张荣雄和战友们咬牙坚持了下来。

抢着干、争着干、善思考,集训结束后,各项本领过硬的张荣雄被分到教导队带新兵,次年又被派往山东学习无人机技术。在服役期间,张荣雄因表现出色,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

2002年,退役后的张荣雄先后辗转浙江、广东等地务工,有了一定积蓄的他决定回乡发展,买了一辆货车,跑起了运输。

和张荣雄不同,共和村的多数青壮年劳动力为了生活,选择外出谋求出路,村里都是些留守老人和孩子,张荣雄便经常帮助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来二去,张荣雄成了家乡父老心中值得信赖的年轻人。

2011年张荣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3年当选为共和村村主任。

共和村聚居着1100余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山高谷深坡陡长,地窖柜橱无银粮。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生,只能靠“老天爷赏饭吃”。

张荣雄意识到如果逃不出刀耕火种、泥田小道的束缚,乡亲们就过不上好日子,要建设家乡,发展产业是关键。

“今年乡里给每个村都下发了烤烟种植任务,共和村需栽种400余亩。”张荣雄宣布这个消息后,却无一人响应。承包了地如果颗粒无收就赔大了,大家都不愿冒风险。

作为村干部的张荣雄率先示范,承包了村里的200亩地,开始种植烤烟。

在张荣雄的精心培育下,烤烟迎来大丰收,3年纯利润达30万元。

图片图为共和村烤烟基地

但共和村土地面积少,烤烟种植对土壤破坏很大,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张荣雄和村干部们商量着,共和村作为三类贫困村,要想如期实现脱贫,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次闲聊时,印江县人武部的工作人员向他提议可以尝试种植猕猴桃。“以前漫山遍野都是野生猕猴桃,大家只在山上劳作时摘来解解渴,但是要作为产业发展,我心里很没底。”张荣雄忧心忡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部队多少苦都吃过,现在试都没试,决不能放弃。他认真思考后,下定了决心。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其他村干部,村支“两委”协商后,便派员去往湖南、江口等地考察,并将村里的土壤送到市相关检验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共和村适合种植猕猴桃。

2017年,湖南芷江猕猴桃落地铁山顶。一株株猕猴桃幼苗在共和村土地上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图片图为村民为猕猴桃进行人工授粉

看着猕猴桃长势喜人,村里面决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2020年3月,张荣雄牵头在村里成立了铁山顶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新植猕猴桃600亩,吸纳5人长期稳定就业。

按照“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模式,共和村猕猴桃种植基地入股覆盖了全村71户271人,带动共和、庙坪等村70余名在家劳动力就近务工。

“去年猕猴桃初挂果,亩产量800至1000斤,亩产值5000元左右。”张荣雄说,考虑到猕猴桃的储藏难题,今年他们还新建了一座冷库,用于延长产品的保鲜期。

走过九年风雨,共和村人在这片荒山坡上辛勤耕耘,给昔日沉睡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建成了这片寄托全村村民增收致富梦想的果园。

“我将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退役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作风,带领全体村民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望着铁山顶上欣欣向荣的满眼绿色,张荣雄目光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