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一个打鱼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沿河自治县土地坳镇堆山村渡塘组坐落在马蹄河与乌江的交汇处。两江交汇,水流放缓,鱼类最喜欢在此休息,是捕捞的最好水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经渡塘组的30多户人家都是以捕鱼为生,乌江就像大山一样是渡塘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可是长江流域长期过度捕捞,几近无鱼,为了让长江流域休养生息,保护有限的水生物资源。2019年国家出台政策,从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渔业禁捕。于是渡塘渔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2019年12月底就全部上岸,离开赖以生存的水路,在陆地上重新寻找生活出路。
如今,渡塘组渔民上岸快两年了,他们生活过得怎样呢?近日,笔者来到渡塘一探究竟。
昔日祖孙出行打渔(杨再成 摄)
靠山 靠着靠着就笑了
54岁的罗王应是渡塘组的老渔民,而且是渡塘组少有的持证渔民之一。他一生都在江面上飘荡,由于打鱼技术娴熟,收入也比其他渔民要高得多。当初叫他上岸,他内心可是有一百个不愿意。
“刚开始工作人员叫我上岸,我是非常抵触,我几十年都在乌江打鱼,怎么突然间就不准打了呢,想不通。”罗王应说当初驻村干部上门做工作时,可是吃了不少闭门羹。然而寨上很多渔民都上岸了,自己也不能再坚持,毕竟保护鱼类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事,国家的政策肯定是为老百姓好,罗王应只能跟着大家上岸。
“罗王应上岸后,我们就对他的转产帮扶立即跟进。”堆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明军说,罗王应已经50多岁,外出务工完全不现实,经过驻村干部商量,确定动员罗王应发展养殖业。
勤劳的罗王应结合当地地广林多、水草丰茂的优势,利用政府发放的退捕补偿金购买了山羊和黄牛,还养起了蜜蜂。到目前,他已经养殖蜜蜂6桶,山羊38只、黄牛5头,去年仅销售蜂蜜就收入1万余元,加上罗王应又是村里聘请的护林员,一家人的收入比打鱼已经高出许多。而且还不用风里来雨里去,夜晚也要在乌江上为生计冒险。
“上岸后,日子要过得安稳多了。”罗王应说。
像罗王应一样发展养殖业的还有罗成,他最开始只买几只山羊,到今年,罗成家已经有存栏羊48只,而且他家还养了4头猪,加上其他农作物和打零工等收入,罗成一家上岸第一年的收入就大大超出了做渔民的收入。罗成还把渔船改成农用船,冬天就用船载着山羊渡江找草。
“在今年8月份,我家就增加了11只小羊羔。”罗成说着说着就笑了。
出山 干着干着就富了
罗向是渡塘组较为年轻的渔民,30多岁的他早些年在外务工,可是沙沱电站蓄水,乌江水位提高到距离他家的房子只有十多米的距离,加上他家的土地被淹没。
在外打了七八年工的罗向看到沙沱电站蓄水后,寨上很多人打鱼挣到了钱,于是回家改行当起了渔民,他利用打工的积蓄买了一只渔船,然后跟寨上的老渔民学习打鱼技巧。
“刚开始那会儿,每天都能打二三十斤鱼,收入的确比打工要好。”罗向说自己打鱼虽然是新手,可是电站刚蓄水,乌江鱼多,靠打鱼养家糊口基本没问题。
然而这样的好景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打鱼收入高,所以渡塘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基本都回来打鱼。”罗向说。
随着大量渔民的涌入,罗向靠打鱼养家的好日子逐渐褪色。“人多了,鱼哪里长得那么快嘛?”罗向说,成为渔民没两年收入就急剧减少,渡塘组很多渔民都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耗在乌江上。
“还好政策来得及时,要上岸也难,不上岸也难。”罗向的妻子文学花说,越是到后面,收入就越少,有时一整天只有几斤鱼,有时是一个都没有,再继续做渔民一家人可能要喝西北风。
所以长江流域渔业禁捕政策在渡塘组一落地,罗向就果断上岸又干回了老本行,去建筑工地务工。
“我当渔民那几年基本是白耗在了乌江上,除去油钱、网钱等花费,就是把渔船的钱找回来了。”罗向说。
现在罗向就在临近的德江县务工,一个月工资六七千元,孩子都在身边上学,比打鱼的日子过得要滋润得多。他说现在的奋斗目标就是在城里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这政策来得很及时,如果继续放任捕鱼,乌江最终会无鱼可捕。”该组与罗向一起上岸,也在德江务工的村民文道文介绍,年轻渔民上岸后,有的务工、有的创业,还有的在外当包工头,日子都过得很好,比当渔民要强不知多少倍。
护山 护着护着就乐了
罗宣王以前是以乌江为生,现在还是以乌江为生,他是渡塘组唯一没有“上岸”的人。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在乌江上捕鱼,有害渔业资源,现在是清理乌江水面的垃圾,保护一江清水。
罗宣王以前也是乌江上的渔民,堆山村委会根据他的身体和家庭情况,聘请他为江面垃圾清理员。
“我们渡塘组的江面是一个回水湾,每逢涨大水,就会有一些垃圾飘到水湾里来。” 罗宣王说每当这时村委会就叫他去打捞江面上的垃圾,两百块钱一天,一年下来也有几千块钱的收入。而且土地坳镇政府还聘请他为船工,是渡塘组的摆渡人。
“只这两项收入就超过了我打鱼的收入。”罗宣王说。
除了罗宣王,村里还对罗王应、罗仕佳、鲁平霞等就业有困难的家庭安排了援助性就业岗位护林员、护路员。
“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清理寨子路面上的垃圾,不让垃圾被水冲到乌江里去。” 罗仕佳说,当护路员根本不耽搁自己干农活,加上妻子的务工收入,日子过得很好。
“通过安排援助性就业岗位,不仅解决了部分渔民上岸后就业难的问题,还让乌江水环境和两岸的森林得到了保护,不管是渔业资源,还是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改善,让乌江水清、岸绿、景美、鱼欢。”堆山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组组长杨胜利说。
堆山村就这样通过不断引导,让30多户渔民上岸后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没有一人因为退捕收入锐减,没有一人因为上岸失业而无所事事。渡塘渔民上岸转产,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有奔头。
通讯员: 杨洪 杨再成 田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