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强龙头 树品牌 “锦绣计划”带动“指尖经济”

2021-12-27 18:35

黔东南州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市,苗绣绣法众多,苗绣工艺品早已畅销国内外。通过“锦绣计划”扶持重点企业、培育品牌、创新培训模式等方式大力推进苗绣产业,在全州呈现出“人人会手工,家家有绣娘,村村有作坊,县县有协会,处处有产业”的良好态势,让"指尖技艺"持续转化为"指尖经济”。

位于凯里市的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有限公司,通过收集少数民族工艺品和生产传统绣法及自创绣法苗绣产品,在今年4月受到了李宁集团的青睐,打开了与“国潮”品牌合作的“初体验”。目前,该公司正在进行第二批样品的制作。

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有限公司设计师 龙永明

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有限公司设计师龙永明告诉记者,这次他们与李宁集团的合作商品在10万件左右,价值大概300多万元。在合作中,他们负责把苗绣的元素融入在服装设计里。每批绣3至5件的样品成衣供李宁集团选择,样品通过之后,就会进行商品上市,尝试销售。

自创苗绣绣法的就是这家企业负责人欧东花,她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在得到“锦绣计划”的场地和资金支持下,建立了苗绣博物馆。目前,该博物馆采用“公司+博物馆+农村合作社+互联网”的创新模式运营,年产值达1100余万元,带动420名绣娘就业,每年仅绣娘的劳务工资就达到100万余元。

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有限公司创办人 欧东花

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有限公司创办人欧东花说,他们一般通过网上平台、旅游景区等这些渠道进行销售,每年会去参加5、6次刺绣比赛来宣传自己的博物馆,很多顾客都是通过她平时发布的抖音小视频和直播前来参观博物馆、购买刺绣。

在黔东南“锦绣计划”的催化下,像欧东花这样的人还有很多,90后的龙宇就是其中一员。2015年回到施秉县,他利用新兴的电商销售模式做起了苗绣。

今年,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淘宝直播、抖音直播等电商营销方式,带来了590多万的电商销售额,一共销售手工苗绣产品23000多件。

为充分挖掘民族民间骨干绣娘群体,黔东南州开展“名绣娘”培育活动。选中的“名绣娘”每人每三年一个管理期,管理期内符合条件的“名绣娘”每人每年享受人才补贴5000元。

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龙宇

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龙宇说:“下一步我们准备打造专属绣娘的非遗IP,展示她们生产刺绣的场景。在品牌打造方面采取文化赋能的方式,比如在产品中放绣娘卡片、产品介绍、专属绣娘名片、绣法技艺详解等传达给消费者。把品牌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的故事元素、绣娘的记忆特点,融入到品牌当中去宣传。”

 “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共争取“锦绣计划”领域项目资金近2.1亿元,举办手工技能培训近200余期,培训绣娘2万余人。全州共有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160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39人。获得全国、省级巧手脱贫示范基地及其他项目66个,企业获得授权专利88项。

目前,全州已形成年产纯银饰品10万件、蜡染制品6.5万平方米、刺绣2.5万件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达到500万至2000万元的重点企业超过30家,规模以上企业3家,带动了20多万名妇女就业。

黔东南州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杨艳

黔东南州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艳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人才培育、产品创新升级、市场拓展,让绣娘出去培训,结合市场客户的需要,通过电商让产品在市场上更受欢迎。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强带弱”,为贫困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进一步推动“锦绣计划”高质量发展,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