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的前世与今生——邓敏文教授解读
2024年6月1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侗族学者邓敏文教授为2024国家艺术基金《侗族大歌表演与创作人才培训》项目做了“侗族大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专题讲座。
《侗族大歌表演与创作人才培训》课堂
邓敏文教授
邓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侗族大歌的起源、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呼吁传承人要肩负起传承的重任
邓敏文教授简介
今年81岁的邓敏文教授1943年出生于贵州省黎平县竹坪侗寨,196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1980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事民族文学及相关文化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秘书长、侗族文学学会会长等。2000年首创《侗人网》,2021年筹建 “侗人文库〞,2003年退休后回到黎平县岩洞镇从事侗族大歌、软田糯稻及相关文化调研、保护、传承、发展和传播工作,积极参与侗族大歌申报国家及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
邓敏文教授著有《侗族文学史》《侗族大歌生存研究》《侗族大歌集成》等学术著作。邓敏文于1988年4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3年10月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至今。
侗族大歌从哪里来?
邓教授首先提出了“侗族大歌从哪里来”的问题,并通过三个方面推理探索侗族大歌的起源之谜。其一,汉文古籍记载。明代邝露的《赤雅》中有关于侗族大歌的最早记载,描述了侗人唱歌时的情景。其二,越人后裔。主要依据是《越人歌》,这首歌与侗族的“河歌”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三,婚姻制度。
六七千年前的高庙文化遗址陶片上的图形是侗族鼓楼吗?
安江高庙陶片
侗族鼓楼
侗族大歌的今天
邓敏文教授深入剖析了侗族大歌的今天。侗族大歌在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重大变革。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演唱形式的创新,从传统的“男声大歌”和“女声大歌”发展到“男女混声大歌”,并在专业艺术家的指导下走向舞台艺术。另一方面社会功能的变化,侗族大歌从为爱情歌唱转变为艺术而歌唱,展现了其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转变。
邓教授也指出了当今侗族村寨里唱侗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的困境。
侗族大歌的未来
邓敏文教授对侗族大歌的未来发展作出了五个方面的预测:第一,内容的变化。第二,语言的变化。第三,曲调的变化。第四,演唱形式的变化。第五,传承方式的变化。
讲座现场,学员们与邓敏文教授积极交流互动探讨,并表示将为侗族大歌的传承尽自己的力量。
邓敏文教授、吴文梅副教授与培训学员们合影
培训学员秦敏杰
侗族大歌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邓敏文教授认为这次国家艺术基金《侗族大歌表演与创作人才培训》涵盖各方面人才,专业性高,将对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